2020年07月16日 星期四

第09版:故事

文章导航

笠帽技艺渐行渐远

  兰溪向来就有编笠帽的传统。抗日战争时期,温州平阳的笠帽匠逃难到了兰溪,竹编笠帽技艺便在兰溪不断发扬光大。回忆起未出嫁前编笠帽的日子,谢和妹觉得既充实又辛苦。“从六七岁开始跟着奶奶学编笠帽的手艺,学会了就在家里编笠帽。”谢和妹说,上世纪70年代,一个笠帽卖0.15元,后来涨到0.28元。以前村里很多人都会编笠帽,和她一起长大的小伙伴,未出嫁前都会聚在一起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兰溪竹编笠帽达到了鼎盛时期,尤其在香溪,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编上一手。但是编笠帽很辛苦,劈篾条的时候,一刀下去,细小的篾丝、竹屑会飞起来,往往弄得全身都是。

  十六七岁的时候,谢和妹就已经开始一个人担着100多个笠帽外出售卖了。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年代,步行成为谢和妹的主要外出方式。“去柏社、梅江卖,都是走路去的,最远的时候去过梅城。如果从洲上坐船去,出一次门就要用上一天。”以前车子很少,几乎都靠船运,很便利。

  每隔10多天,谢和妹就会担着百余个笠帽外出。大多去供销社卖,有时也会去专门收笠帽的地方,担出去的都能卖掉。一个人出去是常有的事,有时候凑到了伴,就能一起坐船外出。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城市、农村开始普及塑料帽、草帽、布帽,逐渐代替了小竹笠,加上编制笠帽利润空间小,编的人也越来越少。

  现在,一个笠帽可以卖到20元左右,但编笠帽的人却越来越少。“编笠帽很耗时,一天下来也就能编三四个,卖不了多少钱。”谢和妹说,自从嫁了人、生完孩子以后,她就去工厂工作了,直到10多年前,谢和妹又重新拾起了老行当。她与其他的老手艺人一起,外出展示各自的技艺。虽然许多戴惯了笠帽的老农民仍然喜欢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戴笠帽的人越来越少了。“编笠帽很辛苦,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如果这门老手艺失传了,那就太可惜了!”谢和妹说,虽然现在笠帽不畅销了,但是如果有年轻人愿意跟着她学,她也会认真地教。

  记者 沈冰珂


网站简介 | 公司简介 | 广告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