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棹歌》摘登22
摄胜楼前的猫竹
“娟娟翠竹旧名猫,明庶风中早放梢。摄胜楼前添万箇,恰如子美在江郊。”汪启淑原注:枫山先生旧志“贡赋”中有猫竹,询之土人,言:“不甚长,二月中即有新竹”。摄胜楼在河西外市,赵凤城所建也。杜子美《堂成》诗云:“缘江路熟俯青郊”,又云:“笼竹和烟滴露梢”,故借比之。
明《正德兰溪县志》记载,兰溪的猫竹是当时的土贡之一。猫竹不很高大,春雷一响就有竹笋破土而出,而汪启淑就是在早春时节游摄胜楼的,当时楼前的猫竹已有新竹长成,姿态柔美,青翠欲滴,因而诗曰:“娟娟翠竹旧名猫,明庶风中早放梢。”句中的“明庶风”即东风。
竹子象征君子之道,为历代文人所喜爱。竹子经冬不凋,傲骨迎风,挺霜而立,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兰溪本地,部分老屋的门额上,至今尚存“竹苞松茂”四字,这四字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中的“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松、竹有枝繁叶茂、根基稳固等特征,因而“竹苞松茂”四字,有子孙繁衍、家门兴盛等寓意。
兰溪的摄胜楼在溪西,临近兰江,楼前植有许多猫竹,周边环境和杜甫草堂有几分相似,汪启淑学识渊博,因而作以借比:“摄胜楼前添万箇,恰如子美在江郊。”
摄胜楼是赵凤城所建。赵凤城,字文镇,号植斋,明代兰溪人,以监生授鸿胪寺序班,掌殿廷行礼侍班、齐班、纠仪及传赞之事。赵凤城的祖父是赵贤,赵贤生两子:长子赵志皋、次子赵志淑。赵志淑生五个儿子:凤华、凤雄、凤章、凤庭、凤城。赵凤城是赵志淑最小的儿子、赵志皋的亲侄。
说起赵凤城的伯父赵志皋,知道的人就多了。赵志皋(1521~1601年),字汝迈,号濲阳,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官至内阁首辅。明代不设宰相,首辅主持内阁大政,其地位相当于宰相。可见摄胜楼是兰溪赵氏家族兴旺时期的产物。当时,赵志皋之子赵凤翀又在老城建立沧漪阁,专门用于珍藏先世的勅诰。这一楼一阁,隔江相望,人文气息浓厚。
主修《万历兰溪县志》的徐用检,曾作《登摄胜楼》诗曰:
高楼环翠势如擎,一眺云烟逐眼生。
芳树曲莲秋水净,遥山层映夕阳明。
平原旷达风流在,甘谷奇葩瑞霭盈。
龙蠖古来称大隐,抱幽楼息未堪评。
摄胜楼又称“溪云阁”, 胡应麟曾登摄胜楼赏景,并作有《登赵太学文镇溪云阁怀睿父、文仲二公》诗:
帘栊十二挂高寒,突兀楼台峙翠峦。
六洞烟岚长绕座,双溪云月半凭栏。
丁丁樵斧飞春暮,杳杳渔舟泊夜阑。
此日平原应尽兴,深杯何惜醉词坛。
诗题中的“赵太学文镇”即赵凤城。胡应麟(1511~1602年),兰溪人,字元瑞,号少室山人,又别号石羊生,万历四年(1576年)举人,明代著名学者、诗人和文艺批评家。胡应麟学识渊博,著有《少室山房类稿》《诗薮》《少室山房笔丛》等数十种八百多卷,并在兰溪城思亲桥畔建立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藏书楼——二酉山房。
摄胜楼作为一方名楼,当然要请名人题匾。为摄胜楼题匾的名人是朱赓(1535~1608年),字少钦,号金庭,浙江浙江绍兴人,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万历六年(1578年)以侍读为日讲官,之后历礼部左、右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务。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首辅赵志皋去世,沈一贯继任首辅,朱赓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参与机务。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沈一贯退休,朱赓接替沈一贯成为内阁首辅,这年朱赓72岁,他任首辅的情形和赵志皋极为相似。
朱赓和赵志皋是浙江同乡,又是同年进士,又曾同在京城任职,有着深厚的友谊。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赵志皋去世,他的墓志铭就是朱赓所撰。赵凤城是赵志皋的亲侄,并在京城担任过鸿胪寺序班之职,因而有机缘请朱赓为摄胜楼题匾。
人世沧桑,曾经是溪西胜迹的摄胜楼,连同老城的苍漪阁,以及当年的风云人物,已经“雨打风吹去”,明代以后介绍摄胜楼的诗文也非常鲜见。好在有汪启淑这首《兰溪櫂歌》,为此楼增添了人文气息,给后人以美丽的遐想。(张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