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枫山与美食:
粽子、蜜枣和南枣
明代兰溪人章懋,人称枫山先生。他在朝廷做官的时候,有一年端午节,皇帝给众大臣赐粽子,以示宠幸。章枫山也收到御粽,写了一首诗:
细葛香罗试新暑,太平时节逢重午。
五兵辟尽百邪消,不用钗符悬艾虎。
九重天上宴芳辰,菖蒲香泛宫壶春。
青青孤叶包金黍,玉盆满贮颁群臣。
小臣何幸遭明主,承恩共醉薰风里。
愿题官帖献新诗,纳忠窃效欧阳子。
枫山先生虽然是大文豪,但他的诗作存世不多,尤其是描写时节食品的诗,可能就这么一首《赐粽》了。
从枫山先生的诗中,我们了解了明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在诗中,枫山先生感到非常荣幸,他虔诚上表感恩,并发誓要以宋代欧阳修为榜样,表达了对皇帝感恩戴德的效忠,并特地写下这首诗作为纪念。
兰溪历史上有许多特色土产,其中蜜枣是较有名的一种。按目前流行的说法,蜜枣也称冕枣,由枫山先生呈献给皇帝,被列为贡品,被引为佳话。
果真如此吗?一般来说,在古代,一个地方的土特产品如被列为贡品,当地的地方志上肯定会有所记录。虽然这类贡品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但在士绅心目中是很有自豪感的。明《正德兰溪县志》是兰溪目前现存最早的地方志,这部县志正是由章枫山先生担任主编。他在他自己亲手编撰的县志里,只提到土产有枣,这枣指南枣,不是蜜枣。向朝廷上供的贡品、岁办、派办的各种物料中也没有蜜枣。
兰溪历史上最后一部县志《光绪兰溪县志》卷二“物产”中,记载兰溪的土特产:“杨梅,穆澄源产者佳。上黄李,以产上黄村得名。南枣,西乡有之,不多产。若栗则产之多者,其近今之产则有莲子、瓜子。”光绪志的“贡赋”则照抄正德志的元、明部分内容。清代,兰溪无贡品。可见,直至清光绪年间,兰溪的南枣产量已不多,蜜枣则从未列入贡品。
章枫山在正德志中说兰溪产枣,这枣指南枣。明清之际,兰溪南枣的地位逐渐让给金华、东阳南枣,个中原因不易察觉。清人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一书中说:兰溪人加工南枣的时候,加入牛油搅拌,使南枣皮壳油光发亮,卖相非常好看,但是口感不佳,闻起来有股膻味。可能这个缘故,兰溪南枣的声誉大跌,产销受到抑制。
兰溪蜜枣从何而来呢?这个问题让《兰溪市商业志》来回答,该书中有这样一段:“兰溪蜜枣商品生产创始,比较可靠的记载是:清宣统三年(1911年),兰溪城内水门街元泰漆茶店主安徽歙县南乡金村人氏吴竹三,首先在兰溪城内设厂加工,厂名恒泰。”吴竹三把徽州制作蜜枣的工艺传到兰溪,这种新制做的兰溪蜜枣被命名为“新安恒泰金丝琥珀蜜枣”。据此可知,兰溪蜜枣的生产历史已有110年了。
徽州蜜枣的加工制作历史很悠久,明代文震亨撰的《长物志》一书中记载:“枣脯出金陵”。清乾隆时,歙县人吴梅颠在《徽城竹枝词》中,有一首诗:
土布惟黟织木棉,休宁蜜枣近相传。
绩溪烟火祁门扇,湾口酥鱼味亦鲜。
这首诗可以表明清乾隆时期的徽州休宁蜜枣已是远近闻名。徽州蜜枣由于各方面条件制约,规模没有做大做强,产销局面已有式微之虞。但是,当徽州蜜枣的制作工艺引入兰溪,在这片商贸繁盛、水陆交通发达的热土上,徽州蜜枣宛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崭新的地方土特产品牌:兰溪金丝琥珀蜜枣。
民国时期,兰溪蜜枣产销形势已是风生水起,蒸蒸日上。除了吴竹三的“恒泰”,还有许惠春的“承泰”、胡敬轩的“春和”、郑树荣的“聚泰”、石民群的“豫源行”、“春盛”等蜜枣专营厂家商号。这个时期,徽州蜜枣与兰溪蜜枣在国内各大商埠的市场占有量大体是平分秋色,兰溪蜜枣略居上风。
1925年11月,上海《申报》有篇报道说:“蜜枣除浙江兰溪菊花蜜枣以外,当以徽州武阳深渡一带,产额最多。武阳洪春生号蜜枣最为驰名,但不知力求推销,以致未能畅售于各埠。此盖由于徽州蜜枣,知之者尚居少数。”并说“在前清时代,蜜枣须进贡,故又有贡枣之称。”终于找到蜜枣是贡品这个说法的出处了。不过,这个进贡的蜜枣是徽州蜜枣,与兰溪蜜枣毫无瓜葛。我个人推测,大概清末的时候,徽州蜜枣引入兰溪的同时,将徽州蜜枣曾为贡品的说法也一同带进兰溪,经过移花接木后,讹成章枫山向皇帝呈献蜜枣的新“传说”。
(蔡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