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多起大学生“被入职” 企业借此偷逃税
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案件中,北京某设计咨询公司冒用高校25名大学生身份信息进行虚假申报,虚列人员成本45.26万元,偷税11.25万元;宁波3家公司冒用779名大学生个人信息,虚假申报个人收入1962万元,逃避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392万元。
重庆大学的茶茶就被一家公司入职了。“个税App记录显示,我从2019年7月开始任职于宁波众平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每月工资4975元,已申报税额0元。”她说,从未听说过这家公司,也不曾签订入职合同,更没收到过工资。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此前发布公告,表示有学生反映个人信息被不法企业冒用,用于虚假报税。
陕西、河南等地多所高校也都出现此类事件。原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大一至大四年级共有614名学生个人纳税记录异常,其中涉及3人以上的企业22家,可能存在冒用信息、虚发工资的情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部分学生查到工资记录但并未就职。
深圳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检查一科副科长张晓丹表示,冒用大学生身份信息虚增人工成本是近几年出现的偷逃税手段。涉案企业“发”给学生的工资薪酬普遍不到5000元,低于个税起征点,既不用为这部分虚增员工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又虚增了企业经营成本,减少了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张晓丹认为,企业之所以盯上大学生,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尚未就业,很少会关注个税缴纳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