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4日 

第05版:古韵兰溪

《兰溪棹歌》摘登28

时时应有梦飞来

  历史上大师级人物会面的地方总会让人浮想联翩,虽然时间不同,但每当站到同一个空间,就仿佛和大师们近了许多,于是让人凭空生出许多感慨来。洛阳的“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碑就记录了一场至今想来都让人神往的故事。先来看一首诗:

  城南峙浮屠,千尺凌云表;

  下有长流川,西注极浩渺;

  风行自成文,匹练澄皎皎;

  临流构精舍,非为供登眺;

  朱吕遗迹存,盍簪此谈道;

  君今溯其源,学海终可到。

  这是元代浙江儒学提举、迁江浙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樟林人徐一清的诗《佳山水亭送学正徐鋐》。诗中写到了宋代治平年间建在城南塔山上的同仁塔。那个时候,高的建筑不多,同仁塔显得颇有气势,用徐提举的话来说是“千尺凌云”,塔下不远处的金华江日夜不停向西,前方不远就和衢江一道,汇成兰江,浩浩荡荡向浩渺的大海流去。在这样面水背山的地方,有一个凭栏可眺的台阁最是自然不过的了。

  诗句中的“朱吕”是指朱熹和吕祖谦吗?

  朱熹与兰溪是颇有缘分的,这首先是因为香溪先生范浚。虽然现在香溪先生似乎名声不显,但在以前,可是学者士子心目中的大咖。清乾隆时,浙江督学使雷鋐曾为范浚祠题有“婺学开宗”四字匾额。

  对于这样一位学者,朱熹仰慕得紧,曾两次上门拜访,可惜的是,他两次都没有遇到范浚。只是把他极为赞赏的范浚《心箴》一文抄录而去。后来在注疏《四书》时,又将《心箴》全文载于《孟子集注》。朱熹曾在婺州丽泽书院、五峰书院、明招寺等地讲学,与婺州学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吕祖谦(1137~1181年),字伯恭,婺州金华县(今浙江省金华市区)人。学者尊称其为“东莱先生”,是婺学最重要的代表。他创建了丽泽书院,朱熹到丽泽书院讲学其实就是接受了吕祖谦的邀请。

  吕祖谦在乾道五年(1169年)曾经和范元卿、韩无咎、曾正中等人同游灵洞山(今六洞山),并在栖真寺中夜宿,事见宋濂《灵洞题名后记》。可见兰溪的佳山秀水时时吸引着文人墨客、学者大师。朱吕两位大师在讲学之余,一定也在婺州访友、问学、论道,作为当时水陆交通枢纽而又风景清丽的兰溪自是少不了他们的足迹。

  因此,“朱吕遗迹存,盍簪此谈道”这句诗无疑清楚地说明了一个事实:南宋中期婺学兴盛之时,朱熹和吕祖谦就曾经在兰溪的同仁塔下,有过一次极其偶然、甚至是极其平常的朋友间聚会,他们在席间交流的,肯定是理学和婺学的精华。那一次聚会,足以成为铭刻于兰溪文化史上的大事!之后,就有了一座纪念的建筑:佳山水亭。

  无独有偶,与徐一清同登元至治宋本榜进士的兰溪人吴师道也有相关的一首诗:

  百年老屋半苍苔,一日佳奇旧观回;

  浮世何曾改川岳,高怀聊复寄亭台。

  夜深鱼艇檐间宿,日落山窗竹里开。

  此去京华踏尘土,时时应有梦飞来。

  吴师道生活的时代离朱吕聚会的时间已有一百多年。他是金履祥的学生,是朱熹道统继承者。岁月轮转,眼前的逝川,身后的山岳不曾改变;怀想盛况,只能把自己的佳想寄于亭台。或许吴子写这首诗时正要北上京师,步入仕途吧。在这样的一个特定的时间,他来到佳山水亭来看山看水,看看这百年的老屋,应该有他的深意。时时应有梦飞来,时时不忘对学问的追求,古代的读书人真正可爱!

  那个辉煌的时代,虽一去不复返,却在今日回响。佳山水亭,归来兮!

  (朱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