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4日 

第05版:古韵兰溪

兰溪“断头龙”的前世今生

  在兰溪西部水亭畲族乡,流传着传统民间舞蹈断头龙。每逢传统节会,十里八村的百姓,都会迎舞断头龙祈福感恩。近年来,兰溪断头龙屡获国家级,省级非遗展演大奖。目前,断头龙已被公布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水亭中心学校为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

  想了解“断头龙”,那要从一个民间故事说起。相传唐代贞观年间,江西地区连年大旱,禾苗枯焦,百姓纷纷求告龙王。龙王动了恻隐之心,奔赴天庭奏请玉皇大帝准他降雨。玉皇大帝下了一道旨令:“城内降雨七分,城外降雨三分。”龙王领旨后心想,城里降雨七分就要闹水灾,城外降雨三分又无济于事,何不倒一下呢。于是在城里降了三分雨,在城外降了七分雨,城里城外的百姓都得到了好处。玉皇大帝获知,大发雷霆,怒斥龙王违抗天旨,对其处斩。

  龙王被斩首了,百姓为了报答他的恩德,各村各庄都扎制了龙头,供奉在庙堂里或厅堂上,焚香礼拜。每到春节和元宵,村民扛着龙头和龙身,沿村庄游行,对龙王寄托哀思。由于龙头被斩了,龙头、龙身就分开来,所以被叫做“断头龙”。

  那么,断头龙是如何舞到兰溪水亭的呢?唐朝推进“狭乡迁宽乡”政策,特别是唐朝末年,北方连年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到长江中下游的江西、湖南、湖北。清末民初又从江西流入浙西的衢州和金华地区。随着人口的迁移,传统舞蹈断头龙也在江西及浙江衢州、金华等地流行开了。

  1925年,水亭畲族乡荷龙里村的王阿璋、王阿亮等人为求得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组成龙头会,前往龙游等地学习断头龙表演技艺。至今断头龙在荷龙里村代代相传,成为水亭畲族乡独特的民间舞蹈活动。

  断头龙整条龙由龙头、龙珠和七节龙身组成。七节龙身间,每节相隔七尺,龙长共50尺。龙头一人,龙珠一人,龙身七节,每节一人,共九人。

  断头龙不同于一般布龙,它的明显特点是,龙头与龙身分开,龙舞起来更具灵活性和可看性。七节龙身与布龙相似,以龙肚布相连。龙头是单独的,在龙头颈后披一块宽一尺长两尺的红布。表演时,龙身随龙头龙珠走出各种队形,随后龙身摆出各种图阵作陪衬。龙珠或龙头可单独表演出一套又一套的动作。龙身每换一个图阵,龙头与龙珠就舞出一套架式。当珠头为首,龙节跟上一起表演时,整条龙又似自然连接。当龙身构成图阵,龙头龙珠单独表演时,头身又自然分开。龙头龙珠的表演不受修长庞大的身躯牵制。整个舞蹈显得灵活自如,变化多端。表演动作干净利落,敏捷轻快。

  断头龙世代传承,活在民间,当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那就是心中装有百姓,老百姓自然会永远记着他。龙王体恤百姓疾苦,奏请玉皇大帝准予降雨,他当然知道违抗天旨,定会遭受刑责。但龙王还是选择遵从事实,科学降雨,使城里城外的百姓都得到了好处。龙王被斩了首,百姓为了报答他的恩德,各村各庄都扎制了龙头,供奉在庙堂里或厅堂上,焚香礼拜。每到春节和元宵,村民扛着龙头和龙身,沿村庄游行,对龙王寄托哀思。

  (童万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