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民警好故事
郑绍勤:随叫随到的“操心哥”
通讯员 周静莉 记者 陈志恒
热情爽朗、精神饱满,是许多人对郑绍勤的第一印象。10多年前,他是兰溪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事故中队中队长。如今,从中层领导岗位退下来的他是事故中队一个普通的兵。疑难事故案件的处理、法制工作、群众信访接待……工作起来,年已57岁的他劲头一点不输年轻人。
作为机动力量 郑绍勤随叫随到
从警35年,郑绍勤在事故中队待了15年,自称为“马路上的判官”的他,处理过多少交通事故,调解了多少矛盾纠纷,追逃过多少逃逸事故的肇事人,已无法统计清楚。但他的公正无私,他的智勇担当,他的耐心细致,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2004、2008年他被评为金华市公安局十佳交警,荣立个人三等功,2010年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
不再像从前一样“冲锋陷阵”,郑绍勤坦言退居二线后,工作的强度与压力确实少了许多。“还是保持着从前的工作状态。”大伙眼中的郑绍勤还是之前的郑绍勤。
多年处理事故岗位,郑绍勤养成了一个习惯:休息时间在私家车上总是放着警服和出警装备,随时处于备勤状态。而今,这个习惯依旧未改。
在郑绍勤看来,速度就是生命。“现在车流量大,路况复杂,交通事故难以避免,发生车祸后,群众的保护意识不强,围观看热闹的不少,殊不知这样极易发生第二次交通事故。如果我们不及时出警,做好警戒,疏散人群,消除隐患,很容易引发拥堵或其他不良的后果。”
参与事故处理,询问笔录,重大调解,有时协助勘察现场,外出抓人……作为全能机动力量,郑绍勤随叫随到,没有半点犹豫。
2017年5月,兰溪诸葛路段,一位老人受伤倒在地上。”民警现场勘查了解到骑三轮车的老人,被电动自行车撞倒,肇事者逃逸。
事发时没有目击者,该路段又无视频监控,也没有车辆撞击的碎片。现场勘查没有一丁点的线索,寻找肇事者似大海捞针,侦破难度非常大。
民警向郑绍勤寻求帮助,郑绍勤随即带领民警在附近村庄走访排查,根据村口的一个监控探头,推算之后确定了肇事车,但视频监控画面模糊不清,不能确定肇事者。
郑绍勤再次询问受害老人肇事者的体貌特征、口音,并挨家挨户地走访。一片一片地走,拿着照片给村民辨认。经过3天走访,终于找到了肇事车并抓获了肇事者。
深受大家欢迎的“操心哥”
“操心哥”,在中队,民警这样称呼郑绍勤。郑绍勤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职,还操心着其他民警的工作。
身处一线工作多年,郑绍勤更能体会到民警的酸甜苦辣。郑绍勤业务强,为人随和,民警有处置不了的疑难案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郑绍勤。帮着研判分析,一起化解应对。郑绍勤有求必应。“随时打电话都行,只要用得上。”郑绍勤打消他们的顾虑。
2019年11月26日,兰溪市赤溪街道上下汤村至下洪溪村路段,一辆小货车和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小货车司机对定责不认可,由于该路段没有监控,事故双方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僵持不下,初次处理案件的民警没有见过如此场面。
郑绍勤的到来让民警松了口气。郑绍勤围着小货车和电动自行车仔细地看起来,随后把司机及双方亲属一起叫到停车场,将两车摆在一起对比。查找痕迹、测量分析……最终用专业的定责让双方心服口服。
“以后碰到异议时,要针对提出的异议,寻找应对方法,化解矛盾纠纷。”请教的民警向郑绍勤学了一招。
“我们一年处理大小事故数百起,但普通群众一生可能就碰见一两起,每一起事故的处理关乎群众切身的利益,必须尽快处理。”
“重大事故的处理经常要反反复复做工作,有的人不讲法律、不讲责任,只讲权益,这就要一遍遍向他们做解释,以理服人。”……
郑绍勤乐于将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民警。
“干到老,学到老。”郑绍勤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