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老街的旧时光味道
90后小夫妻坚守百年老酱坊
记者 胡志伟 郑冰洁
酱缸、染缸、酒缸是游埠自古保留下来的三口“宝缸”,这三口“宝缸”养活了一代又一代游埠人。如今,时过境迁,一对90后夫妻传承了三口“宝缸”中的酱缸,用心呵护这份来自老祖宗的宝贵手艺。
说起游埠的酱缸,就不得不提有着百年历史的“方豫丰”酱坊。走进“方豫丰”的大门,酱香便扑鼻而来,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更是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90后陈凌是兰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这家百年字号酱坊的老板娘。从小吃着“方豫丰”酱油长大的她,大学毕业后毅然盘下了经营困难的酱坊,将好手艺传承下来。
“方豫丰”的酱油,也叫“三伏酱油”或者“三伏老油”。因为它们经历了三伏天的暴晒,只有这样才能使大豆、小麦粉、盐和酶充分地发生奇妙反应。
陈凌告诉记者,判别酱油好坏的方法,就是看一看酱油表面。因为酱油是要靠太阳晒出来的,如果表面晒出了盐花,那就证明这个酱油快要好了。
杨大成是陈凌的丈夫,现任“方豫丰”酱坊首席酱油酿造师。
同样是90后的杨大成,在认识陈凌之前,从未接触过酱油坊,更别说酿造酱油了。2017年和陈凌结婚以后,由于酱坊内的老师傅们都到了退休年纪,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杨大成慢慢学会了酿造酱油。
丈夫负责前期生产,妻子负责后期销售,两人将酱坊管理得有模有样。
如今,兰溪“三伏老油”酿造技艺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凌和杨大成的“方豫丰”酱坊也成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保护基地。
凭借百年的酿造技艺和经典味道,三伏酱油受到了兰溪本地人及外来游客的喜爱。除了酱油,酱坊还开发出黄豆酱、豆粕酱油等一系列产品。加上这两年游埠古镇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来古镇游玩的游客总会带几瓶酱油回去尝一尝,酱坊生意越来越好。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行都必须要有人去坚守,像这个三伏老油的工艺,现在是省级非遗,要是我们年轻人不坚守的话,以后肯定要失传了。”陈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