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03日 

第04版:诗路兰溪

古代兰溪大旱如何求雨

  兰溪“六山一水三分田”,境内除少数地域属沿江平原外,大部分属山区、半山区。旧时水利设施缺乏,农民靠天吃饭,村与村之间往往因争夺田水而发生冲突,甚至大规模械斗,轻者伤,重则多有致死者。而兰溪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节常有伏旱,甚则连冬不雨,禾苗枯槁,甚至颗粒无收,乡民不免于食糠咽菜,啼饥号寒,贫因至极者则往往举家逃亡,流离道路。白居易有诗云:“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说的正是这种惨状。于是每当苦旱之季,乡民求神祈雨之举就应运而生了。而今水利设备完备,祈雨之举已久废不行,也可见历史的进步。兰溪旧时祈雨仪式一般有两种,其一称为迎神,其二称为接龙,也有将两者合而为一的,不可截然分开。

  迎神:将在民众心目中威灵久著的城隍神、东岳大帝、徐偃王及本保神的神像抬出巡行街市田野,叫出巡,也叫迎神,其用意在于请神巡视田野,亲自感受大旱的灾情的严重程度,了解大旱之中老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从而大发怜悯之心,恪尽职守,上奏天庭,为一方降下甘霖。神像出巡时,禁止妇女参加,由德高望重的乡民主持,神像前方鸣锣开道,高擎回避、肃静等牌,金瓜银斧,钢叉铜锤、刀枪剑戟等仪杖排列整齐,路遇戴笠撑伞者则将伞笠扯破掷之于地,沿路搭有凉棚的,也用钢叉铜锤折毁之。巡行之后,把神像供奉于露天之处,不设遮太阳的草棚、伞盖等具,乡民则晨夕拜祭祈祷,直至天下雨解除旱象为止。如天雨旱象消除,则敲锣打鼓,旗牌开道,将神像送回庙中,供以三牲祭品,十分隆重。所祈的神各地不同,城区及近郊有五:城隍乃一邑之尊,有了灾情理当首先禀告。徐偃王,在城北仁惠庙。祀隋大司徒陈杲仁在忠佑庙。徐灿,在灵源积庆侯庙。赵鼎,在公鲁庙。迎一神不雨,再迎一神,依次至五神都迎出,则旱情已极为严重,田粮租税按惯例可以全部蠲免。所以大旱长久时,官署和乡绅即派人看守公鲁庙,甚至将公鲁庙赵鼎像藏于别处,以防抬出后收不起钱粮租税。此时乡民要强行迎神,往往引起冲突。

  这五处神庙,现存者有三:城隍庙,在城区延安路,宋崇宁中始建,明洪武间重修,清咸丰毁于兵火,同治、光绪间重建,规模宏大,金柱全用青石圆柱,一人难以合抱,檐柱用青方柱,雕梁画栋,气势宏伟,现存中、后进。灵源积庆侯庙,始建于南朝刘宋泰始年间,清同治间重建,现存歇山顶正殿三间,祀泰始年间建州刺史徐灿,徐灿赴任途中遇风覆舟,溺之于横山潭,乡民安葬于此,立庙祀之,朝廷封灵源积庆侯。公鲁庙,在檀树村,三间三进,祀南宋高宗时宰相赵鼎,以反对大片割地与金和议,遭秦桧排斥,屡遭贬谪,死于广东崖县。庙内有明嘉靖时刻《赵侯古祠碑记》一通,碑侧刻有“嘉靖己亥十八年(1539年),林钟六月水滔天。唯有后檐高三尺,户户村庄尽封檐”的记诗,为珍贵的水文资料。现以上三处现均为市级文保单位。

  乡区比较重要的神庙有横山龙王庙,在横山东麓,宋绍兴九年因祈雨建,元至元三年重建。浦江柳贯有记说:“六月甲申这一天准备香花旗旛华盖迎至庙中,时方干旱,路上去的时候云兴起,祭奠而雨下,共下了三日雨,县境之内而雨水足。”龙神庙,在城南四坊。

  香溪仁惠庙,在城北香溪东山上,供奉徐偃王的神祠,明胡翰《祷雨记》:“洪武十有一年夏六月不雨,祷于里之偃王庙,明日入蟠山,迎而致之,及途而雨,过三日而大雨。”

  隆兴庙,在城西社峰村岩山,祀徐偃王。

  公鲁庙,在城北黄湓桃源渡口,祀宋赵忠简公鼎,俗称上公鲁庙。

  福佑庙,在黄店镇三泉村柱竿山,祀历阳侯范增,水旱灾疫有祷必应。

  天津龙王庙,在女埠街道蟠山,神姓邵讳仁安,睦清溪人,唐贞观初与弟仁应隐居清溪山间,死而为神,远近闻名。庙前有池,岁旱祈祷,水涌沸蜿蜒出现,祈雨总很灵。自梁开平至宋绍兴皆有封号。

  龙王庙,在灵泉乡(今下陈一带)肇峰山,山有水自庙流出,祷雨辄应。白沙庙,在灵洞乡洞源,三开间三进,有戏台。即白沙昭利侯之庙。侯筑白沙之堰,三十有六,民至今受益,侯姓卢氏,相传汉末讨赤眉有功而其详不可闻也。平浪侯庙,在香溪,额题晏公庙,又在永昌街道夏李溪边,上孟塘及虹霓山皆有晏公殿。蔡侯庙,在城东黄烟溪口,盖即金华通元侯之别祠,祀刘宋东阳太守蔡兴亲。

  葛仙翁庙,方仙翁,清源真君庙,白山吴司徒庙,祀吴起,或说是吳雄,为汉司徒。今存者有福佑庙、隆兴庙、公鲁庙、白沙庙等。

  接龙:《光绪兰溪县志》说:“邑属山乡,夏秋常苦旱,禾苗枯槁,故风俗有接龙之举。”可见其俗由来已久。大旱之时,会合数村或数十村不等,择定吉日,由师巫带领到龙潭接请龙神。龙潭一般在深山有山涧泉水处,往往建有龙神庙,最著名的有蟠山天津龙王庙。至潭,则击鼓吹号,焚化疏牒,见有物出于水,既用网捞起,不拘泥鳅、虾或龟、鱼等均可,俗传最灵验的莫过于蛇,以民间以蛇为小龙的缘故也。蓄于净瓶中,然后由生肖属龙的童男负归于神坛,坛一般一里或数社设一处,众人抬香亭、龙亭迎接,扬旗鸣锣,又有仪仗器械如钢叉、流星锤等作卫护,至坛则供瓶于坛,朝夕虔诚祈祷,得雨为止,然后将所蓄养的生物仍送归于龙潭。接龙途中,遇凉棚仍如迎神之例折毁之,也不许戴笠撑伞。接龙期间,往往抬香亭、龙亭进城,请地方长官出拜龙亭,并呈上因旱枯萎的稻禾。所谓龙亭,乃是亭阁状的神龛,木雕而成,雕龙画凤,红漆描金,亭中供奉“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龙牌,香亭大致如之,地方长官见之不得不跪拜,实质是一种因灾请愿的活动,如长官行动迟缓,或叩拜不如仪,则众大声呼号以震慑之。县志载,道光十五年曾因接龙引发哄闹公堂事件。故长官因众怒难犯,也往往虔诚叩拜,对乡民好言抚慰。或者从乡民所请,入山接龙,以从民愿。蟠山龙王庙现存有明万历十七年己丑兰溪知县张应扬撰文的《蟠山喜雨碑记》一通。碑记记载了他亲自入山接龙的经过,“岁己丑仲夏亢旱不雨,而乡村农民持枯苗告灾者日越来越多。于是复占卜吉日,又吃素斋戒,趁夜到蟠山村,且先请阴阳术士入庙呈献祈祷文,天明攀登而上,因写书牒以祝告。祝祷而凝神者良久,一会儿有黑蛇由庙东而爬过来,形状颇奇,长二尺许。众惊,以为真龙。且闻父老相传,祷得黑蛇者当即雨,因放在罐中而站起。速行,一霎时四野云拥,风转自东方,众人说五十日来没有此风了。迎来到坛,云已油然满空,忽见电光闪闪,这一夜果大雨如注,竟然滂沱大雨到天亮为止。过了一日二日都下雨不绝,至初九,飓风大作,雨后水大涨终日,因此禾苗获得重也。”

  今年2月21日,我们一行8人从女埠街道郎山村上山,一路拄杖攀藤,披荆斩棘,步行十余里历时三小时才到天津龙王庙。庙很小,只三开间一进,去年刚重修过,位于兰溪与建德交界处,山下就是建德香河村。幸运的是,明万历年间的祈雨碑虽然有破损,但基本保存完好,还存有明成化年间的石香炉。从碑文看,似乎接龙之举十分灵验。以现代科学眼光来看,久晴必雨,遇上强对流天气或偶遇台风过境,碰巧而已。不过,古代县官们的爱民情怀,也是值得赞扬的。而实际上,祷雨不灵的也很多。如县志记载:“元至元二年自春至八月不雨,饥。明宏治元年大旱自五月至八月不雨,旱,晚禾尽槁,三年旱,四年亦旱。乾隆十六年自五月至闰六月不雨,岁大饥。”此时也有迎神,接龙之举,也无救于灾荒。不过此类碑记能保存至今,已成为研究旧时兰溪气候及民俗的珍贵文物了。

  (陈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