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贤明的慈善家
——黄楼
坐落于白露山麓下的黄店村,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古迹丰富。岁月流逝,曾经有着光鲜亮丽的族史,尤其是明朝中期更为耀眼,而今,却鲜为人知。然而,值得高兴的是,兰溪县志《龙岩黄氏宗谱》、《金华丛书》等记载了黄店的人和事。其中值得书写的是一位厚德贤明的慈善家——黄楼,一生乐善好施,闻名乡里。有着“海青天”之誉的海瑞,曾题匾于“一门孝义”。赈粮救民,被皇上称为“义民”。
心胸宽广,乐善好施。黄楼(1435-1521年)字时高,号云山,黄店村人,明代中叶慈善家。家丰于资,富甲一方,自幼天赋之高,聪明好学,品题古今人物。能力强干,具有独特的眼光。在待人处事上,对于外人、族戚子孙兄弟,或尊贵、或卑贱、或年长、或年幼均一视同仁,和睦友善。对于贫困且地位低的人,也是与之亲近,谦逊有礼,安慰厚待,无不用心尽力,去帮助他们的困难。黄楼捐山数亩,给予无土地的农户,按照商定的条文,给予土葬。所做的这些为百姓排忧解难的善事是一种义举,他总感到快乐的事无愧于先祖,对得起百姓。
躬行节俭,从不奢侈。在生活上,黄楼虽家境富裕,闻名于乡,却十分节俭。平时吃点肉,但连日不可以吃,宾客可以用肉款待。
赈灾救民,雪中送炭。宏治五年(1492年)大灾荒,春夏时米价飞涨,人心惶惶,而官吏也未及时赈灾济民。黄楼急为民所急,立即发粟数白斛(一斛为五斗,一斗米相当于现在的30斤粮食),计口加给,全活甚众。朝廷赐玺书,旌为“义民”。
创建书院,培养人才。宏治六年(1493年),黄楼于所居旁,构建书楼于望云山(佑塘),储书数万卷,拔良田250余亩。专充子孙教养之资,作家训以垂后。他眼光超前,其信念留田产与子孙,不如办教育培养后代更重要,更有意义。书楼建成后,兵部尚书彭泽题词书写“云山书楼”匾额,以彰显家族之声望。南京国子监祭酒章懋与黄楼为挚友,关系密切。弘治十一年(1498年)11年秋,章懋过访佑塘,书写了《佑塘佳地记》美文,记其胜概。
建桥修路,造福百姓。据《龙岩黄氏宗谱》记载,当时白露山前西有小桥,北有惠安桥,中有卷虹桥、方八桥。而伏龙岩处只有木桥且倾斜,近百年未有用石筑之,此路是通往女埠的主道,来往人员之多,百姓盼望改建。黄楼与族人商议,共同出资,新建石桥。正德十二年(1517年)3月3日,与伏龙岩边新建了一座,用青石筑成虹桥和凉亭方便了百姓,深受赞颂。其时,黄楼为此桥取名为“伏龙桥”,并书写了“新建伏龙桥记”,时年八十岁。
观其黄楼一生,是位品行高尚的先贤,是位厚德贤明的慈善家,他把自己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百姓,为家族增添了荣耀,也给我们留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今年是黄楼逝世500周年,黄店村将隆重举行纪念活动,同时成立“云山书楼”文化研究会,以弘扬“云山”遗风,传承优良品德,让先贤的懿德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方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