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胶州湾海星泛滥造成经济损失约1亿 目前已捕杀约45万斤
近日,山东青岛胶州湾海域牡蛎、蛤仔底播海区出现大量海星,大量取食底播牡蛎稚贝和蛤仔,引起渔民经济损失和社会关注。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的专家赴红岛街道实地查看情况,进一步摸清海星敌害暴发的原因和影响范围,允许渔民在海星敌害暴发期间,在特定海域使用大网目地笼网或拖网进行捕捞。
经调查,此次海星暴发主要集中在胶州湾海域牡蛎、蛤仔底播海区,粗略统计密度平均50个/平方米,受灾面积约10万亩,预计造成经济损失约1亿元。海星暴发后,当地渔民采取人工采集等方式捕杀海星约有45万斤。
此次暴发的海星主要为海星纲的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是我国黄海沿岸常见的冷水性种类,最适生长温度15~20℃,适温上限25℃,在10月至次年1月进行繁殖。海星是贪婪的掠食性生物,对分布区内底栖动物的生物群落组成影响极大,是一种生态敌害生物,也是海水养殖产业的重要敌害生物。
此次海星暴发,专家分析主要受海洋生态环境变化、海星天敌生物数量减少等因素的影响。解决海星增多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捕捞。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海洋管理保障中心工作人员韩兵介绍,3月11日下午,接到养殖户反映后,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立即组织有关专家赴现场进行实地查看,并组织部分贝类养殖户进行交流座谈。并结合专家意见和渔民诉求,决定允许养殖户使用大网目地笼网进行海星捕捞。“养殖户使用地笼网进行海星捕捞,是在胶州湾海域内,限定时间截至四月底,同时,我们建议养殖户,结合使用潜水员进行作业,以及拖网。”
据韩兵介绍,从上周六开始,每天海星打捞量都增加10万斤以上。接下来,青岛海洋发展局将采取更多措施,有效处置这次海星暴发事件,组织有关专家,对养殖区及外围海星生物量进行监测,对海星影响进行科学评估,及时形成分析报告,研究可行性措施。
据《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