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也能“上门取件”
横溪镇创新垃圾分类新模式
记者 蒋宇欣 通讯员 毕 璟
导报讯 这些天,每天早上6时,一听到循环播放音乐的垃圾收集车,横溪镇通津桥村的村民便自觉从家中取出已分类好的垃圾,倒入收集车。这是横溪镇在通津桥主村实行村庄“垃圾集中上门收集”模式的一个缩影。
在通津桥村的方村、何坞两个自然村,又是另外一幅景象,早上6时至9时,下午5时至8时,村民们在引导员的指导下,对各类生活垃圾精准分类投放。“我们这几个自然村道路比较崎岖,垃圾收集车开不进来,加上自然村人口也比较少,所以我们采用‘两定四分’模式,党员志愿者及引导员每天在点位内指导村民怎么分类、怎么投放。现在,村民都很愿意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引导,村民们都能准确投放垃圾。”通津桥村相关负责人说。
通津桥村由多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人口较分散、环境压力大,以前村里在每个自然村投放十几个大桶来解决垃圾投放问题,虽然每年投入20余万元资金,用于环境卫生、垃圾分类工作,村两委、党员干部也天天检查督促,但效果仍不理想。随着“八有八无”创建过程的深入,村两委干部痛定思痛,决定创新方式方法,稳步推进垃圾分类常态化。
在“八有八无”优秀村创建过程中,该村立足本村实际,因地制宜试行“三集中”垃圾分类模式,即主村集中收集清运、自然村集中时间投放、二次集中地点精拣。“为让村民逐渐养成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给居民一个过渡适应的时间,我们还将保留1个集中精拣点,对分类不到位情况进行二次精拣,村民逐渐适应以后,我们将撤销集中精拣点。”通津桥村妇联主席朱灵兰说。
今年以来,横溪镇创新实施垃圾分类工作方式方法,在通津桥村试点“三集中”垃圾分类模式。积极探索垃圾分类领域因地制宜地的创新办法,稳步推进垃圾分类常态化,让垃圾分类的“独角戏”逐渐变成各方参与的“大合唱”,真正让垃圾分类成为横溪镇村民生活的新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