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海纪念馆:东海长眠 青山葱葱
在兰城北郊的云山街道陈家井村,有一座杨东海纪念馆,这是兰溪为纪念人民公仆杨东海而兴建的事迹展览馆。该馆于1996年10月22日建成开馆,展厅共分呼唤东海、成长道路、情注乡里、乐民忧民、淡泊名利、忘我工作、精神永存等七个部分,陈列了杨东海生前用过的笔记本、雨鞋、雨衣等遗物,以及荣誉证书等,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梁平波还为该馆题词:党的好干部。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农经部门的干部,杨东海全身心地扑在“三农”上。他视农业为命根子,视农村为自己的家,视农民为亲兄弟,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任劳任怨,呕心沥血。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好干部,却英年早逝。虽然他离开我们已近20年,但兰溪人乃至浙江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始终对他念念不忘,视他为学习楷模。
六月的兰溪杨梅鲜美娇艳,以云山街道陈家井村为起点的50里杨梅长廊,红透了兰溪北乡山林。在陈家井人心中,一颗颗挂满枝头的不仅仅是他们养家糊口的“致富果”,更是带领他们走上幸福路的“党的好干部”——杨东海的一片碧血丹心。
1987年10月,时任兰溪市委农工部副部长的杨东海挂职来到云山街道陈家井村。当时,陈家井村人均收入只有300多元,村集体经济账目上满是赤字,贫困的面貌刺痛了杨东海的心。
杨东海带领村班子苦干实干,更发挥他曾在浙江林学院(今浙江大学)读书任教的专业知识,分析出陈家井村的山地适合种植杨梅,于是把希望投向了村里的4000多亩山林,提出了“近山花果山,远山用材林”的发展思路。
村里的老党员翁启寿回忆道:“他去慈溪采购回7000多株黑炭杨梅苗,带领村民种杨梅。第一年种下后遇上大旱,杨梅树死了六成,第二年他又重新去买,回来分给农户承包,老百姓都很信任他。现在杨梅都成林了,农民也都致富了。”
杨梅挂果要三五年,在杨东海挂职两年期间不可能有收获,很多人都说他是在犯傻,可他就是想着为陈家井村的老百姓干些实事,心向犁尖一样深深扎进了这片山林。从最初的200百亩,发展到如今杨梅种植面积近1500亩,全村杨梅收入达1000多万元。
村里的老党员陈国新说:“起初我们都以为他是来镀金的,可后来我们都看明白了,他是为老百姓办好事多赚钱的,所以陈家井村的人都富裕起来了。”
陈家井村种上了致富果,点亮了希望,可杨东海却积劳成疾,身体走向下坡路。1994年6月13日,兰江水位突破“危急”线,地势低洼的上华街道陈家村随时面临垮坝的危险,杨东海不顾家人同事劝阻,主动请命支援抗洪。当时他已经被查出患有主动脉扩张症,在紧邻心脏的血管间鼓起瘤状体,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可能夺走他的生命。
说起当时的情景,杨东海妻子孔凡奇的眼角不禁泛起泪花。“那天我记得很清楚,本来医生让他在家养病,可他写了张字条人就不见了,他说去抗洪了。”
“当时大雨淹没公路,车子开不进来,杨东海硬是走了10多个小时到城里为我们采购了500个编织袋,跟着我们一起抗洪。洪水不退他坚决不走,就这样,他在村里呆了七天七夜。”村里的老党员童卸荣回忆道。
直到洪水退去,陈家村及邻近3000多亩粮田保住了,价值80多万元的珍珠、棉花保住了。而杨东海的生命却进入了倒计时。他好像什么事都没有一样照常工作,又好像预感到什么一样和时间赛跑。
孔凡奇告诉记者:“那天晚上7时多,我回到家时他还在案头写材料,我叫他休息一下,他说这份材料很重要,比较着急。10多分钟后,我听到他撕肝裂胆喊了一声后,就倒在地上大口喘着粗气,痛苦地抓挠着胸口,脖子根的静脉爆成手指一样粗。当时我既害怕这可能是可怕的时候来了,又不愿意相信他就这样离开我们。几分钟后医生赶到,说他已经停止了呼吸……”
东海走了,他伏案起草的《农村工作目标思路》还没完成,他挂念的农业发展规划还没落地,他的工作笔记永远停在了田野里……
今天,他在陈家井村种下的杨梅已经实现了兰溪北乡人民的致富梦想,以陈家井村为起点的兰溪北部五十里杨梅长廊成为了兰溪最具竞争力的品牌农业;以杨东海为榜样的兰溪广大党员干部,接力了他以民为本的情怀与担当……
东海长眠,青山葱葱。
记者 叶帝伯 周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