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0日 

第03版: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洋港女子民兵:

传承红色基因 续写巾帼佳话

  在游埠镇洋港村,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的红色纪念馆,是全民国防教育示范点。纪念广场上英姿飒爽的女子民兵塑像、纪念馆里陈列的充满红色印记的女子民兵班成长资料和用品,都在娓娓道来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上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大办民兵连,洋港村女子民兵班应运而生。当时大家白天做农活,早晚利用休息时间训练。第一批女子民兵有14名成员,年纪最小的只有17岁,虽然稚嫩却都出类拔萃,巾帼不让须眉。

  年过古稀的王樱桃老人,16岁那年光荣加入了洋港女子民兵班。说起当年训练时的场景,她仿佛又回到了那段青葱岁月。“我们白天在生产队里干活,早晚训练。开始是练习步伐、走路、队列,再后来练枪法、投弹、跑步。每天早上4时起床,有集合号的,军号一响5分钟就要走,很快的。当时早上练两三个小时,晚上练两三个小时,那时候还吃不饱,但是感觉不到饿,也很开心。”

  艰苦的训练并没有吓怕年轻的姑娘们。当时,她们不仅在陆地上进行射击训练,还去水上进行武装泅渡训练。因为基本功扎实,洋港女子民兵班接受过各级部队领导的检阅。特别是1976年,为庆祝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10周年,女子民兵班开展为期3个月的集中特训,每天围绕水上射击和武装泅渡等训练科目进行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畅游活动当天,洋港女子民兵班身负枪支成功横渡钱塘江,获得了省级嘉奖。张金妹和其他11位姐妹一起参与了当年那场盛大的活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金妹仍激动万分。“当时钱塘江涌浪很大,但我们都很认真,成绩也很好,得了第一名。”

  经过艰苦努力,洋港女子民兵班名声在外,在自己村里,英姿飒爽的姑娘们也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实事。村里有孤寡老人身体不好,王樱桃就主动帮她挑了5年的水。“那个老人身体不好,有气管炎,又没有孩子。她每次到我家门口的井里打水,我看她挑不动就主动帮忙。从14岁开始一直到嫁人为止。”王樱桃老人回忆道。

  从当年扎着麻花辫为民服务的少年,到如今两鬓斑白,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巾帼英雄朱颜已改,而为民服务的情怀却只增不减。75岁的张冬兰老人是当年第一批女子民兵,脱下当年日夜操练的作训服,如今她又穿上了志愿者马甲,为村里的垃圾分类工作尽心尽力,默默地用实际行动弘扬女子民兵的精神。“垃圾分类虽然脏,但我就是要把它弄干净。我是第一批女民兵,只要有力气,我就要一直做下去。”张冬兰说道。

  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根脉,红色洋港早已日新月异。一代又一代新兵接过战旗,在游埠古镇、红色洋港,传承着“中华儿女多奇志”的风采,续写着新时代“巾帼战旗美如画”的佳话。

  据洋港女子民兵服务队队长童秀红介绍,2015年,村里组建女子民兵服务队,由17位志愿者组成。在日常的治安巡逻、安全防范、环境卫生整治一些服务性活动中都有她们的身影。“我们新时代的女子民兵,传承老民兵的精神,尽心尽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好服务性工作。”童秀红说道。

  记者 叶帝伯 周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