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游埠茶馆店
“鸡子馃轮到没有”“馄饨烧好没有”……那焦急催促声在游埠镇早茶街上此起彼伏。摩肩接踵的人群,暄嚣热闹的场面,犹如交流会一般。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游埠人,虽离家在外近四十年,但访亲探友、上坟祭祖也经常回到离镇上三公里的乡下老家,有时顺便也会到镇上逛逛。近年来,早闻游埠早茶街的繁华盛景,但从未“身临其境”,也不知是否“名副其实”。周末,在几个好友的“要挟”下,尽地主之谊,数人一早驱车到游埠镇上体验喝早茶的氛围。到了镇上才上午7时左右,但早茶街上已是人声鼎沸,出现了排队等早点、喝茶等座位的情景。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村上的老辈爷爷、叔叔们都有每天到游埠镇上喝早茶的习惯。晨曦初露,村上一群老人相约结伴同行,他们手提小竹篮,腰间别着旱烟枪,踏着那崎岖田塍路,一行到镇上的后街茶馆(游埠方言称茶馆为茶馆店)喝早茶。镇上的后街两旁,低矮简陋的排门屋茶馆林立,茶桌是卸下的排门,茶叶是茶树上老叶,沸腾的水往陶瓷茶杯一冲,浓浓的茶水犹如咖啡一样。不记时的五分钱一杯茶,即喝即冲的茶水既廉价又过瘾。当时,早上到茶店来喝茶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很少有年轻人光顾,根本就没有女人到茶馆来喝茶。儿时也曾随老人们到茶馆去过,口渴时也去品尝过浓茶,那种苦涩味道难已咽下。茶馆里,老人们、旧相熟们相临而坐,带着满肚的新闻或家长里短的闲聊,犹如新闻转播场所一般。“热气腾腾烧饼油条要吗?买点花生瓜子配配茶?”在各个茶馆里不间断地穿梭着,手提着大竹篮,上面盖毛巾,里面装着烧饼油条及花生瓜子的小贩,招揽生意的吆喝声在热闹的茶店里回荡。一般茶客都会买点烧饼油条当早点,也偶尔会奢侈买点花生、瓜子与他人分享。在茶馆店里,老人们抽着自制的旱烟,喝着滚烫浓茶,吃着刚出炉的烧饼夹油条,那种悠闲自在、惬意满足的表情布满了每个茶客的脸上。茶客一般在茶馆里会逗留1小时左右,茶淡人即离。临走时,大部分老人都会顺便到镇上的菜市场带点菜回家。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囊中羞涩,基本都买点价廉蔬菜及豆制品,偶尔会买点荤菜,然后匆匆返回家忙农活。此时,我们一群小孩就会不约而同地到村上路口,迎接从镇上返回的长辈,小眼睛远远就盯上小竹篮,期待着小竹篮里会有酥饼、糖果等零食,经常会有欢喜收获,也时常会大失所望。
一转眼改革开放已四十多年,古镇游埠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集镇加快了建设步伐,面貌焕然一新,慕名到游埠品小吃、喝早茶的游人络绎不绝,喝早茶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随着“摄影小镇”的特色打造,衢江水引入后的环境提升,浙江省四大古镇之一的游埠,重新焕发了“钱塘江上游第一埠”的生机。
任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