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22日 

第05版:健康兰溪

疫情期间烦躁不安咋办?

4个小技巧帮您穿上“心理防护衣”

  记者 蒋宇欣

  疫情之下,有些人出现了紧张、焦虑、失眠等心身反应,如何正确地识别、应对这些反应,消除烦躁不安的心理?近日,兰溪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及时开设防疫心理援助专线,19位心理健康专家24小时不间断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为广大市民缓解因疫情带来的精神压力。

  据心理健康专家介绍,在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的身体和心理会出现一些变化,以帮助自己调动自身资源积极应对,平稳过渡。通常情况下,会有以下4种现象:生理上的变化。睡眠减少、心跳增快、血压增高、身体敏感度增加、容易疲累、记忆力下降等。情绪上的变化。心烦、紧张、焦虑、恐惧、抑郁、敏感、整个人变得心浮气躁。行为上的变化。生活规律混乱、过度关注与事件相关的信息。认知与想法的变化。觉得生活失去了控制,没有安全感。

  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情况下,这些反应需要存在1到2周左右。人们对新的环境、新的状态适应了,这些反应会慢慢消失,重新回归正常。所以,有了这些现象不一定是异常。如果这些现象的存在超过了4周,并且已经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给自己及周围人带来了苦恼和困扰,就要加以重视,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那么,市民应该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帮助自己穿上“心理防护衣”,提高心理免疫力呢?专家表示,随着疫情的反反复复,人们的心情也像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不知道下一秒钟等待着的是惊喜还是惊吓,这种失控感会让人感觉不适,进一步消耗心理耐受力。要守护好心理健康,可以试试下面4个小技巧。

  品常品的味道,帮你体会安全感。在家中品尝熟悉的味道,会让人快速找回安全感,调动起过去的很多美好瞬间。在家中与柴米油盐这些“烟火气”来一场邂逅,品健康饮食,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听常听的声音,让你找回熟悉感。疫情当下,很多种不同声音在空气中弥漫,会让人的注意力没有办法集中。所以,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想要保存好精力和体力,需要做好以下两件事:一是定期收听和收看官方渠道的信息,避免信息过载;二是每天固定时间去听优美的音乐,去看喜欢的节目,去读感兴趣的书籍,因为这些已经在大脑中建立过的反射通路,会很少地消耗能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精力和体力去应对未知的挑战。

  见常见的朋友,让你重建链接感。疫情经常会打破日常的人际互动,让原本亲密友好的关系变得疏离。好在当今世界中有先进的科技通信手段,让人们可以在不能面对面的情况下心贴心。所以,无论是居家隔离,还是在抗疫前线,建议大家拿起电话,和你关心的人、信任的人煲个“电话粥”,打开视频和你想见的人“面对面”,让情感顺着网络流动起来,让你的内心不孤独、不荒芜。

  做常做的事情,让你恢复秩序感。疫情让原本应该做的事情改变了轨迹,让人们丧失了掌控感,变得惶恐不安。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找回秩序感,是人们重新建立掌控感的有效手段。建议大家每天规律作息,该吃饭吃饭,该锻炼锻炼。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让自己永远保持内心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