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造假博流量是在挑战道德底线
■ 贾东亮
近日,某自媒体博主发布了一个大凉山小女孩靠捡瓶子交学费的视频,视频点击量达10万+,不少网友直呼“看了真心酸”。然而,视频中女孩的姐姐告诉记者,“视频拍摄者给了妹妹100块钱和一些饮料,视频内容都是对方教的,现实里没有捡垃圾挣学费这回事。”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刷短视频已经成为不少人钟情的娱乐方式,甚至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为了追求流量,一些自媒体从业人员故意编造故事、摆拍,用虚假内容博眼球、赢得关注。
短视频追求流量无可厚非,但绝对不能为了追求流量而造假,更不能因此丧失道德底线。短视频造假行为是对网民的欺骗,是对公众爱心的亵渎和消解,会破坏正常网络秩序,带来种种负面后果。这种造假行为挑战了道德底线,违背了公序良俗,甚至会违反法律法规。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严厉整治。
遏制短视频造假,平台是第一责任人,理应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切实严格把好审核关、准入关,打造良好网络生态。自媒体从业人员作为短视频的发布者,更要守住法律红线、道德底线,用正能量赢得大流量。相关部门也要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加大对短视频乱象的监管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