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1日 

第06版:芥子园

兰溪三中,梦开始的地方

走近兰溪三中,首先映入眼帘是“勤奋求实,进取开拓”几个大字,苍劲有力,分列大门两侧,斑驳的水泥墙体记载她的历史与变迁。每每回到这里,我总是思绪万千,这里留下了我最美的青春岁月,也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上世纪的70年代,我就读于此,我们也是三中首届初中生。那时,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参加学工、学农活动,我和同学们一起修建操场,一群少年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想着要早日把操场修建好,尽情展示自己的英姿。

那时候,我喜欢看书,写文章,是学校第一任团委委员,当时洪锦成老师是我们的团委书记,我还是学校期刊的编辑。一次,学校安排我们去芝堰水库参加劳动,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参与热情,让我们出几期关于修建水库的简报,对我来说,正好是练笔的机会,于是我提笔泼墨写了起来。当把简报拿在手里,我闻到了浓浓的油印纸的味道,当时,我觉得这应该是世界上最芳香的味道了。想着自己的文章要被传送到所有同学老师的手中,我的心里,真是有一种莫名的振奋与激动。

其实我心里一直藏着一个秘密,从来没有对别人说过,那就是要做一名新闻记者,就像古代的侠客一样,伸张正义;激扬文字,记录人间百态,在这繁华的世间,用笔任思路纵横驰骋。

高中毕业后,我进入农药厂参加工作,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1988年,靠着外公传下来的手艺,我和母亲推着粗陋的小车在兰溪城北街头卖起了鸡蛋馃。每天下班后,我就帮着母亲出摊,一直忙到凌晨。在街边滋啦冒热气的油锅旁,我成为一个为生活奔波忙碌的人。然而,简报上的油墨芳香,却一直挥之不去。

“上海电影制片厂要开办培训班了!”偶然间在当时非常畅销的《大众电影》杂志上看到这则消息,我的心又开始活了,于是,我打点行装,赶赴上海电影制片厂,虽然只有短短七天,但冥冥中命运为我打开了一扇门。

时光流逝,到了1996年,我决定辞职,专门从事鸡蛋馃。从摆小摊到开设自己的店面,生活开始有了盼头,内心更加悸动起来。而让我真正拿起摄像机开始拍摄,则源于和张卫芳的相识。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夜晚,我打烊回家遇到了她,她和相依为命的母亲蜷缩在兰溪街的街头卖茶叶蛋,氤氲的热气烘托着她们脸上的红晕。这个不幸得了尿毒症的年轻女孩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只能靠每日卖茶叶蛋的微薄收入来维持正常的生活和血透的费用,生活如此艰苦,命运如此不公,她依然乐观热情,没有被压垮,正是她这种对生活的热情与渴望,深深地震撼了我。

这让我觉得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我想让更多人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爱,这也让我萌生了拿起摄像机拍摄普通百姓生活的想法。历经一周的跟踪拍摄,我终于将张卫芳的故事拍摄完成,并将作品命名为《我相信明天会有阳光》。令人意外的是,这部作品竟在当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平安中国·平安家园”DV大赛中获得了人文三等奖,许多人看到张卫芳的故事以后,纷纷伸出援助的手为她募集爱心款共计七万多元。这让我发现,我拍的片子,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能感动和帮助他人,刹那间,手中的镜头就像少时简报散发出来的油墨芳香,指引我继续前行。

每每面对劳动者起早摸黑勤劳的身影,我常常感动得不能自已,频频按下快门。平日里,我戴个鸭舌帽,颇有点导演的样子,我喜欢他们叫我“朱导”,我更喜欢在镜头里记录老百姓的生活,那种感觉就像持剑走天涯的侠客一样。对我来说,镜头就是我的武器,通过镜头一样能帮助弱小,弘扬正气,体会人间真情。十几年来,我拍摄的老百姓的故事,先后在央视《人与社会》《讲述》《百姓档案》等节目中播出。我亲自记录这些故事,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感染了我,我也通过拍摄让他们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传播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这些年来,一有空的时候,我总要回到三中,这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旧日的教学楼如今焕然一新,但三中的大门依然保持原有模样。当初和同学一起修操场、一起去水库劳动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那芳香四溢的简报,仿佛犹在眼前。

朱兰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