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03日 星期三

第04版:诗路兰溪

文章导航

传统文化润童心

“断头龙”进校园 “舞”出薪火相传

记者 盛烨珺

导报讯 昨天,在兰溪市水亭畲族乡柏园学校,王柏成、王国龙两位非遗传承人,正在给八年级学生讲解传授“断头龙”的舞动分解动作。在两位传承人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们穿、腾、跃、戏,虽然还未能完全掌握所有动作和套路,但也舞出了“断头龙”的精气神。

据该项目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柏成介绍说,“断头龙”是流传于水亭的民间龙舞。与其他舞龙活动相比,“断头龙”最大的特色是龙头、龙身分开,整条龙由龙珠、龙头及七节龙身组成。龙头和龙珠可单独表演不同的高难度技巧动作。龙身每换一个阵图,龙头和龙珠就舞出一个套路。龙头、龙珠、龙节中可点燃红蜡烛,夜间起舞时千姿百态,色彩斑斓。2008年,兰溪“断头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断头龙”项目的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国龙和王柏成一样,都是十五六岁就开始学习舞龙技艺,一直以来他舞龙头,王柏成舞龙珠,两人多年搭档,配合默契,带着舞龙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多次在省、市文艺会演中获奖。

“断头龙共50尺长,七节龙身每节相隔七尺,需要九个人一起舞。”王国龙说,“舞龙头要力气大一点的,龙珠跟龙头不一样,龙珠要稍微个子小一点,灵活一点。特别是舞龙珠,一定要会听音乐节奏,见好就收。”

王柏成告诉记者,舞龙看似简单,其实有很多技巧和套路。经过多年发展,“断头龙”形成了“双元宝”“金瓜棚”“八仙跌”等20多个表演套路,并由“单龙”变成“双龙”,增强了观赏性。

“最早的时候,龙头用竹篾扎成,然后糊上白纸。而龙身则是用稻草扎成,披着白布,最后拿红粉兑水自己画,比较简陋。如今的龙头很精致,颜色也好看,龙身上的龙鳞闪闪发光。衣服也改成彩色绸缎对襟衣裤。舞起来更精神,也更好看了。”王柏成笑着说。

为了保护“断头龙”这一传统非遗舞蹈,兰溪在水亭畲族乡柏园学校成立了传承基地,让这项原生态民间舞蹈得以更好地传承、发展。2012年,柏园学校被评为第二批省级非遗教学传承基地。目前,王柏成和王国龙两人先后培养了6批少年舞龙队,并多次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2015年,他们又在水亭畲乡风情园组建了一支12人的女子舞龙队。

“过年过节的时候,村里有年轻人,我都去组织他们参加舞龙队。让他们知道“断头龙”发源自这里,我们争取每个人都要会,只要有志向、愿意学,我都教,把他们练起来,传承下去。”王柏龙骄傲地说。


网站简介 | 公司简介 | 广告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