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杨梅比去年提早25天成熟
双膜加温技术助力兰溪杨梅抢“鲜”
记者 蒋宇欣
导报讯 “如何确保杨梅的果品质量”“加温方式是否环保?会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怎么有效地控制成本,帮助农户提高经济效益”……昨天,一场杨梅双膜加温设施栽培技术实地考察会,在兰溪市马涧镇国际杨梅中心进行。现场,专家们抛出了这些犀利的问题,相关技术人员则应答自如,展现了对这一技术的深入理解与掌握。
此次现场考察会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组织。专家们实地考察了马涧新农夫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杨梅基地,详细了解双膜加温设施栽培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
据悉,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发集成的杨梅双膜加温设施栽培技术,结合了双膜覆盖、温光调控、肥水管理、数字化管控等多项先进技术。该技术显著提升了杨梅生育期的有效积温,促进了花果的发育,实现了杨梅的超早熟。与露地栽培相比,这种技术可以使杨梅的成熟时间提前45天,比单膜设施栽培还要提前25天,使得杨梅在4月下旬或5月初就能成熟上市。
据测算,早熟品种的杨梅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达11%,平均单果重达到12.6克,每亩的预测产量更是高达985公斤。而且,优质果率高达87%,产地直销的价格甚至可以达到惊人的400元/公斤,经济效益显著。经过考察,专家们对杨梅园内的结果非常满意。
新农夫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陶奉源对今年尝试的7亩大棚杨梅试验也感到非常满意。他表示,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智慧种植,杨梅长势良好,即将上市。通过双膜加温技术的加持,不仅拉长了杨梅周期,减轻了市场销售压力,还使售卖价格翻倍,增强了种植信心。如果明年资金充足,他们计划将这一技术应用到更多杨梅种植中,实现设施栽培全覆盖。
新技术的实施应用,是兰溪做足做透杨梅“文章”的缩影。为破解“鲜果上市短、品质不可控”等问题,兰溪大力推进机械化生产,创新研发《山地杨梅园轻简化关键环节适用机械装备解决思路》,为梅农建成适应机械化生产的“主干道+操作道+山地轨道”三级路网,配备适合山地作业的各类机械化设备,改革后每亩果园整个生产周期累计节约人工65.7%,节省开支6.9万元。同时,积极推广设施化栽培,研发山地杨梅设施化建设,发布地方标准《杨梅设施生产技术规范》、杨梅品质综合指数等11个方面技术规范,不断优化大棚杨梅种植技术,使杨梅上市期延长1倍,优质果率达到60%以上,创造全省最甜杨梅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