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3日 

第06版:教育汇

苗疆侗寨美育行

上个月,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主办了“浙黔情·民族心·美育行”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中国美育行活动。我作为浙派名师小学音乐班的成员,参加了这次活动。我们一行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贵州,开启了一场跨地域的美育交流活动。

几天时间里,我们辗转安顺、凯里、施洞、偏寨、从江、榕江、小黄、票寨、岜沙等学校,开展单元教学研讨、送教课、现场互动答疑等。我们还为安顺、凯里两地的同仁作了12个专题汇报,分享了我们的音乐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

在凯里学院,我们听淳于步老师讲述黔东南少数民族审美文化,从苗岭飞歌、方召情歌,老年彩桥舞、木鼓舞的区别讲到穿越时空的灵魂——纹样,美是一种文化的震撼,是触进灵魂的东西,是诗艺生活。在凯里职业技术学院,杨金秋老师展示了精美的苗族剪纸——天地阴阳花。苗族人认为动物、植物、人、花等灵魂可自由转换,称为万物有灵。“阴阳”之名已揭示了纹样所蕴含的两性关系。纹案来源于生活,波浪纹代表水,齿纹代表锯子,或抽象或具象,生生不息直到永远。苗侗民族民间工艺,源于先辈们的创造。她们运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把对先祖的记忆、图腾崇拜、文化传说等内容做成纹样绣在生活用品上。

在第一个将苗绣带向世界的非遗传承人潘玉珍工作室里学习,苗绣图案上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绣娘说每一件作品里都有着故事,有着歌声。

施洞苗学院安院长介绍,苗族三大方言(东部、中部、西部)的创世纪各有特色,以树作为生命的源头,以鼓象征神树和神圣祖先。古歌说是枫树神生下了蝴蝶妈妈。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便成了苗语世界里苗族人生活的生命哲学。

此次贵州之行,我们带来了音乐课堂的教学展示和研讨,也深入地体验了贵州的多彩文化。

在世界非遗“侗族大歌”之乡——从江县小黄村。侗族鼓楼里,火塘在中间,取暖和做饭,人民农闲时聚集、交流情感。我们感受到了“侗族大歌”的魅力,那和谐的声部仿佛天籁之音,让人陶醉其中。姑娘们的绣品和小伙子们的歌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在岜沙,我们领略了苗岭的早晨,清新的空气和悠扬的苗族飞歌。

台江县的苗族姊妹节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民族风情,万人盛装游演的壮观场面让人震撼不已。万人对歌,原生态飞歌,近万名身穿盛装的歌者,站在翁你河畔,场面十分壮观。

加榜绵延25公里的梯田都是依山而开,随山势地形的变化而变化,因地制宜,山坡海拔的高低,坡度的平缓及山坡的大小决定了梯田大小和形态。公园海拔高达千米,梯田最大约400余级,加榜独特的地形地貌决定了这里的梯田面积最大不过一亩。这里的梯田最长的可达二三百米,最短的不足一米。加榜梯田不仅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而且线条优美。无论从线条,还是整体态,梯田都取了天梯之精华。特别是那居于梯田间的山村、小寨与梯田环境相辉映,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无不体现出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给人一种“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感觉。

在多彩贵州,我们的生活也是“有趣有味”。施洞老屯村,是姊妹节发源地。周边村子里的男女老少盛装出席,优雅的舞步和着鼓点,累了就退出同心圆,边上休息一下,继续上场,一圈一圈,一步一步,从白天跳到晚上的踩鼓舞。姊妹节一年一次,比过年还隆重,路边、土堆、房顶,都是观众。远处还有田野拔河,抓兔子等有趣的活动。芦笙一响,脚底板发痒,这是灵动的“美育基因”;苗族银饰、苗族古歌、苗族刺绣、银饰盛装、舞龙嘘花、笙鼓舞蹈等民族文化生生不息。

振兴小学 倪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