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8日 

第06版:芥子园

报社杂忆

【编者按】在第二十五个记者节来临之际,《兰江导报》也将迎来她的第5000期报纸。 5000期,是一份报纸的初心不改、执念不熄,是一群报人的执着坚守、风雨兼程,是一批读者的相依相伴、不离不弃。5000期,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一次新的旅程,一场新的挑战。

有幸相逢,共同成长。今天,我们推出“我与《兰江导报》”专栏,听您讲述与《兰江导报》的点点滴滴。我们将感念于心、衔恩赴远,以5000期重新标注奋斗的起点。欢迎您来信来稿讲讲您与《兰江导报》的故事。

承蒙领导青眼,在《兰江导报》5000期之际,约我写点报社岁月的记忆。

1996年7月的高考一结束,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报社报到了。那时候我已经是一级教师,我们年级三人语文团队会考拿过全省第一,那年高考平均成绩又是金华第一,而到报社第一年还是试用期。如果问我为什么会这样选择?那只能说是“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了。有段时间很喜欢魏征《述怀》的“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这种境界从没达到过,但对于好与更好之间的选择,我感觉是不用太纠结的。

相对而言,报社的空气是比较自由、宽松的,这也是由记者编辑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吧。我在报社拿到的最高奖项也许就是和李美女搭档的红五冠军了,至今依然记得报社那次团建是在青湖公园,结果出来,很多同事都表示很不佩服。诸如此类,报社确实留给我很多生动清晰的定格,再随意聊几件吧。

第一件事与郑宇民书记有关。当时报社记者编辑都很敬佩郑书记。有次他在大会上论述民营经济与国有集体企业的关系,要引用赵孟頫夫人管道昇的《我侬词》。那时没有百度,更不知道赵大才子可说是兰溪人,而管大才女则是兰溪媳妇。书记要找原文,辗转之下找到我。很侥幸,有个得意门生送我的古诗选,刚好选了这首词。能为郑书记效劳,当时确实是有点小激动的。

第二件事则要说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了。那时流行周末的专刊,报社也搞了个《兰江周末》,在徐总(当时还是助理)主持下,《兰江周末》得到了各方好评。宣传部部长专门到报社表扬肯定,还礼贤下士跑专刊编辑部来看望我们。那时我负责专稿的采编,当时办公室里好像也就我一个人。部长说专稿策划得不错,接下去可以做个关于知青的专稿。我在一中时只知有校长,不知有局长,到了报社,当然也是只知有社长,不知有部长。当时我竟然没有接话,事后更没有落实。遥想当年,真想给自己一个大大的爆头啊。

第三件是当阅评员的事了。由于跟报社的缘分,离开报社后被聘为了阅评员,每年都会召开阅评员会,跟报社领导和骨干进行一些交流,还有一个任务是参加上级部门来考核时的座谈。李政老师是所有阅评员中最专业、也最敬业的,第二年考核座谈,金华宣传部来的是同一位领导。李政老师竟然在发言时背出了这位领导上一年对报社的三点指示,不仅让领导十分高兴,也让我们这些与会者深深震撼。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呀!那些我们深深尊敬的长辈,身上有着我们学不完的东西,可转眼之间,我们自己也成了长辈了。

现在是后新闻时代了,“无冕之王”“第四种权力”等光环都渐渐淡去了,《兰江导报》出刊5000期之际,我就不说祝越办越好之类的套话了。我们先来一个小目标吧,那就是祝愿导报能够办到一万期。毕竟这是兰溪文化最悠久、最权威,因而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阵地。 蔡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