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纸笔 战地的枪声
站在蒋畈村村口的老樟树下,我思绪万千。就是这个小村庄,走出了一位“以笔为枪”的英雄——曹聚仁。1937年卢沟桥炮响时,他毅然“脱下长衫,换上军装”,从大学教授成了战地记者。从此,曹聚仁的身影便与烽火硝烟重叠在了一起,他以笔为刃,在烽火狼烟中书写了中国抗战史的壮烈篇章。
他是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见证者。1937年10月,淞沪战场炮火连天,苏州河翻滚着血浪。曹聚仁不顾生死穿越日军火力网,冲进四行仓库——八百壮士正用血肉筑成最后的防线。他目睹守军以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猛攻,不顾生死含泪写下战地通讯:“壮士们身捆手榴弹,从高楼跃入敌群……”“铁门已用沙袋堵死,窗口架着机枪,士兵满脸烟尘却目光如炬……”报道传遍全国,四行孤军的事迹如暗夜火炬,点燃了亿万国人的抗敌意志。
他是台儿庄大捷的“首报人”。1938年4月,台儿庄战役胶着。曹聚仁踏着瓦砾潜入前线,他听到“我们正准备反攻”,冒险返回司令部求证。4月6日夜,他冒死接通徐州电话:“台儿庄敌寇后撤,我军大胜!”翌日凌晨,捷报震动全国,整个中国都在热泪中沸腾。他写的长篇通讯《台儿庄巡视记》,更以血火细节让世界看见中国军民的坚韧。
他是《中国抗战画史》的创作者之一。这本画史是他与摄影师舒宗侨奔走上万里、汇集血泪写成的史诗。书中上千张照片:破碎的山河、浴血的战士、日军的暴行……后来东京审判席上,这本书成为审判日本战犯的重要证据。
曹聚仁爷爷虽然一生都在奔走四方,但是直至生命的最后,他仍喃喃念着蒋畈的稻浪与兰江的帆影。站在曹聚仁故居门前的土地上,夏风拂过我的脸颊,我忽然明白热爱家乡,便是以少年之志续写她的明天,抗战的硝烟虽已消散,但历史的血痕与荣光应永远刻在我们心上。
实验小学五(2)班:邵可意
指导老师:严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