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兰溪老旧小区探索封闭式管理破解治理难题
记者 吴金泓
导报讯 “现在小区道路宽敞了,环境整洁了,儿子来看望时按照‘亲情车’收费,既优惠又方便找到车位。”78岁的丁鼎云在兰溪市青松社区五里亭小区住了近30年,最近发现小区变了样:道路宽敞整洁,车辆有序停放,居民们感受到了从“有房住”到“住得好”的转变。
走进如今的五里亭小区,曾经 “车挤人、路难行”的混乱场景早已不见:新增的停车位上划着清晰的白线,道闸系统有序识别进出车辆,“红马甲”志愿者正巡查是否有违停情况。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个让居民头疼的开放式老旧小区。
这一变化得益于五里亭小区探索的封闭式管理模式。位于兰江街道青松社区的五里亭小区拥有1140户居民,是典型的开放式老旧小区。2024 年7月,周边道路实施停车收费管理后,大量社会车辆涌入小区内部,挤占消防通道和公共空间,乱停车现象愈发严重,甚至影响了消防年检。据统计,2024年7月至11月期间,12345接到有关该小区的相关问题反映就达6次,“停车乱”成了亟待破解的治理难题。
不过,此前的老旧小区改造,为小区埋下了“蜕变”的伏笔:新增的车位、拓宽的道路、部分出入口已安装的基础道闸,让推行封闭式管理有了硬件支撑。在市委社工部、建设局等部门指导下,兰江街道与青松社区决定以五里亭小区为试点,探索开放式小区的治理新路径。
然而,封闭式管理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2024年9月,小区首次公示停车管理方案并组织投票,参与率仅67.1%,同意率74.1%。“不少居民不理解为什么开始收费,不想分摊设备维护、宽带月租这些费用;还有业主、租户、商户的停车需求不一样,方案制定过程很复杂。”业委会主任周志平回忆,当时,大家很难达成共识。
面对挑战,社区党委联合为推行封闭式管理专门组建的业委会,开启了“敲门行动”:工作人员逐户走访,为居民盘清利弊,算清“维护费分摊账”;联合市资规局、建设局实地调研,明确五里亭巷的市政道路属性,消除居民对“道路归属”的疑虑;推出三个月免费试运行,让居民亲眼见成效——试运行期间,小区停车更有序了,消防通道通了,走路空间宽了,越来越多居民开始支持方案。
多轮调整后,差异化收费、“车位共济”等贴合居民需求的条款被纳入方案。第二次投票时,参与率提升至77.5%,同意率更是达到86.9%,方案顺利通过。2025年7月10日,小区停车规范化管理正式落地:道闸系统精准识别车辆类型,“红马甲”志愿巡逻队实时劝导违停,“网格+志愿”的共治模式让管理更高效。
如今,小区不仅停车有序,治理效能也显著提升:业主停车费收缴率100%,收益由业委会专户管理,专门用于公共设施维护,收支情况每年公示;业委会每月开两次例会,从修路灯、补绿化到小区治安,事事有商议、件件有回音。“以前有事就找社区,现在先找业委会,居民自己成了小区的‘当家人’。”青松社区党委书记徐旭红说,这种“机制和思维的转变”,正是小区治理的关键。
从“乱停车”到“规范停”,从“没人管”到“大家管”,五里亭小区的实践,不仅让居民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到 “住有宜居”的期盼,更为兰溪乃至更多地区的开放式老旧小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