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误食事件增多
医生提醒:家长多留心 误食可预防
导报讯 在儿科急诊,儿童误食的病例并不少见。近日,兰溪市人民医院就接收了不少这样的患者。
“最近误服的孩子变多了。他们整天待在家里,好奇心强,家属一疏忽就容易发生意外。”市人民医院儿科门急诊主任陈赟告诉记者,有的孩子甚至误服了很长时间家长才发现,这会对孩子身体造成很大的损害。
据介绍,在急诊室中,50%以上的误食案例发生在6岁以下的孩子身上,尤其是2~3岁的婴幼儿。因为他们对任何物品都充满好奇,除了可能将东西放在嘴里玩,也可能因为对物品的认识不多,容易将物品误认为是零食。这类误食事件,发生的场地大多在家中。虽然看似是意外,但其实都可以事先预防,让误食事件尽可能避免。
常见幼童误食的东西,包括食品类如果冻、鱼刺、骨头、果核、花生、坚果等,也包括小物品如电池、磁铁、弹珠、硬币、钮扣等,另外还有危险性较高的酸碱液体如清洁剂、消毒用酸碱溶液等。
发生误食后,如果症状较轻的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须密切观察近期排出的粪便是否出现误食物品。严重者如误食酸碱溶液可引发肠黏膜溃烂、中毒或器官损伤,或是呼吸道阻塞造成窒息现象等。
因此,为了避免儿童误食事件的发生,家长要把药物放在原包装容器中,最好储存在儿童无法开启的安全包装中,并把药品放到孩子看不到、够不着的地方。家用化学品如护肤品、洗涤剂、清洁用品等,要储存在原包装容器中,不用饮料瓶、饼干盒、糖果罐存放,以免误导孩子。同时,孩子因疾病需要服用药物时,一定严格按医嘱服药。吃药时,不要哄骗孩子是糖果,以免埋下误服隐患。
一旦发生误食,家长不要急着指责打骂孩子,否则孩子哭闹更不利于描述情况,会延误诊治。如果孩子口腔内还残留误服品,需要立即清理。明确误服品后,要保存好剩余物和包装、说明书等,并及时送孩子就医。
记者 徐桢瑾 通讯员 翁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