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送之处望江楼
春风先到望江楼,岸柳青青绾别愁。
时雨连宵新涨好,橹声摇梦下沧洲。
此诗是汪启淑游望江楼触景生怀而作,前两句表达思乡之情,后两句寓有对隐士高远超脱境界的向往之意,富有诗情画意。
诗中原注:望江楼,在北门江上,邑人送迎之处也。江虽广而源近,每一雨便有新涨。宋真西山先生《兰溪舟中》诗:“橹声摇客梦”。望江楼故址在兰溪山田广场西侧。“江上邑人送迎之处也”,可见望江楼在当时较为热闹,附近有码头,是县里人的接送客人之处。
清《嘉庆兰溪县志》记载:“望江楼,在城北新桥下,面临大河,额曰兰江锁錀,经燹毁,创建年代前志未详。”据此可知,望江楼在编写《嘉庆兰溪县志》前就已经被毁,而汪启淑是见过望江楼的,并且汪启淑在兰溪的时间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前后,《嘉庆兰溪县志》编于嘉庆五年(1800年),可见望江楼毁坏时间大约在1754~1800年间。现在的望江楼是近1980年之后重建的。
当时兰江堤岸遍植杨柳。古往今来,在诗人们的眼中,“柳”是他们所钟爱的意象之一。“柳”、“留”二字谐音,在诗人笔下暗喻离别,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柳”婀娜多姿,别具柔情,因而常缘“柳”表达爱慕之情,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汪启淑当时远离故乡,寓居兰溪,在他眼中,杨柳有离别、乡愁之意境,因而诗曰:“春风先到望江楼,岸柳青青绾别愁。”句中的“春风”、“杨柳”,显示此诗作于杨柳新绿、春光明媚之时。确切点说,汪启淑寓居兰溪的时间是在乾隆十八年至乾隆十九年春,因而此诗作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春季无疑。
兰溪地处江南,春季多雨,一夜春雨之后,兰江水雨后上涨,浩浩荡荡,奔向远方。“橹声摇梦”是缘自宋代真山民的《兰溪舟中》诗:“一舸下中流。西风两岸秋。橹声摇客梦,帆影挂离愁。落日鱼蝦市,第烟芦荻洲。篙人夜相语,明发又严州。”原注中提及是“真西山”,或许是“真山民”之误。有趣的是,笔者曾经在兰溪《古塘徐氏宗谱》中,见过一副刻印的真西山手迹,是否真迹,在此不做定论,随便一提,供识者参考。
“橹声摇梦下沧洲”的意境是相当好的。作“橹声摇梦”的真山民是宋末进士,宋亡后遁迹山林,自称山民,有《真山民集》传世。“下沧洲”中的“下”字,是“到、前往”之意,和“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下”意思接近。沧洲: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可见“橹声摇梦下沧洲”,寓有对隐士高远超脱境界的向往之意。 (张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