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15日 

第05版:古韵兰溪

从“翰林四谏”到“枫山先生”

  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十月,吏部公堂。尹旻,官居吏部尚书。章懋,时任福建佥事。

  旻曰:“德懋,何故解官?”

  懋曰:“母病,乞归田里。吾前四十年许国,后四十年当伴高堂膝下,望尹公允准。”

  旻曰:“君德足以表人,文足以华国,博古通今,淹贯经史,今归田致仕,诚可惜也!”

  懋曰:“自古壮而仕,老而休,理之常也。人得天地之气以成形,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吾愿将平生所学传于后人。何王金许之后, 愿承风而接之!”

  旻曰:“然也!何处治学?”

  懋曰:“兰溪,渡渎……”

  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家族,使之兴盛不衰的,是对文化的传承和信仰。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一方面追求著书立说以传后世,另一方面追求“内圣外王”实现政治抱负。明朝文学家章懋,用他的一生演绎了一段从年少登科到退隐讲学的跌宕人生。

  今天的浙江兰溪渡渎村,有2000多户居民,绝大多数都是章姓。村头的古碑坊醒目的站立,正面刻“尚书”,反面书“督宪”,诉说着章氏祖先的荣耀。章氏一族在此繁衍已有890余年,耕读传家、勤俭兴家的传统,催生了子孙崇学向善的文化力量。仅在明代270余年中,就孕育出邑庠生23名,进士9名,赴任全国各地州府官职的多达18人,更是赢得了“一门四进士,伯侄两尚书”的美名。而这里的“伯”指的便是章懋。

  章懋,人称枫山先生,浙江兰溪渡渎村人,官至明朝礼部尚书。说起他的十年寒窗履历,堪称“开挂”。他9岁通《四书》,10岁能文,13岁研习《五经》,14岁通历代史,而后浙江乡试第一,再后全国会试第一。两元及第,名播遐迩。自此,章懋站上历史舞台。

  公元1467年,章懋入选翰林院编修,明朝有“非翰林不入内阁”的传统,在时人眼中,30岁的他拥有令人艳羡的前程。同年12月,明宪宗朱见深下发一道文件,定于来年元宵节在京城张灯结彩以彰显盛世,命百官撰诗进奉。这是一次极为寻常的常规操作,用诗词文章来装点帝国的伟大成就,是翰林们重要的“政治任务”。

  可是让朱见深意外的是,居然有人跳出来公开“教育”他。章懋等人上书直陈,“张灯结彩搞上元节庆典,岂是尧舜之道!写诗词文章歌功颂德,岂是仁义之言!”又以史为镜,力劝宪宗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所谓“欲不可纵,渐不可长”。

  自古直言敢谏之人不少,但好脾气的皇上却不多。宪宗大怒,杖之阙下,并将之贬官出京。离开了前途光明的翰林院,章懋却开启了另一段不寻常的人生。

  十年后,公元1477年,章懋上书乞归,在家乡专致读书讲学。四方慕名而来的弟子从学如云,据说门墙都容纳不下,随后迁址于枫木山中,人称“枫山书院”,四方学士仰慕其高风亮节,尊他为“枫山先生”。他秉持“学者须要实,见得理明应,事方得力”的理念精心教学,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枫山书院堪称那个时代的“高考工厂”。授业弟子唐龙、董遵、姜麟、黄傅、陆震、章拯、程文德、湛若水等都学业有成,仕宦皆有政声。

  今天的“枫山书院”是渡渎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需要说明的是,该书院并非原址,而是后人为纪念章懋所建。书院别致而典雅,院内照壁有章懋亲题“道学、功业、文章”六字训,这便是世人津津乐道的“三大担当”。

  “三大担当”出自章懋讲学之时。他面对众多弟子,思绪万千,想到自宋以来的一众先贤,儒者的担当在心中奔涌,化成了震古烁今的一句:“吾婺有三巨担,自吕祖谦、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后,道学无人担;自宗泽、潘良贵后,功业无人担;自吴莱、黄溍、柳贯、宋濂,文章无人担。后学可加勉也。”可以想象,章懋的环视一众弟子,眼中写满了期待,这份传统士大夫心怀天下的文化自觉,如一针强心剂,激励着八婺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虑,并将其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而时至今日,这份家国情怀依旧在兰江两岸不绝如缕。

  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明孝宗朱祐樘任用有才德的人,众人举荐66岁的章懋出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天下学子雀跃。国子监,相当于古代国立的大学。《国子监策士》记载了年近七旬的章懋一段慷慨激昂的“开学寄语”:“大家都是四海之内的英才,通过科举从千万人中拣拔而出,怎能妄自菲薄?期待大家一展胸中之才,老夫甘拜下风。”

  书院今犹在,不见枫山章。正德十六年,时任南京礼部尚书的章懋辞世,逝后追赠太子太保,谥文懿,明朝得此谥号者仅11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章懋入仕则为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翰林四谏”;致仕则为三大担当、为国造贤的“枫山先生”。庙堂与江湖,章懋皆是上通而下达。正如他自己的诗,“归去九泉重执手,此生端不负所天”,他的人生本身可算一段文人江湖的传奇! (朱劲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