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30日 

第09版:故事

他们因茶而生

  不知道拐过多少弯,才到了海拔最高的大厦口村蒲塘自然村。今年80岁的张根莲是当年制作周恩来总理送给尼克松那批礼品茶的领头人。“当年我是生产队队长,茶叶是集体的,我负责统一管理。”张根莲告诉记者,自记事以来,茶叶便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也因茶叶而活。

  “那时候,听到兰溪毛峰要作为国礼送给外国领导人,整个大队的人都特别自豪。”张根莲回忆,第一次接到的采摘任务是100公斤,金华茶厂还特意派了8名炒茶工到他家把控品质。他说,作为国礼的要求很高,采摘茶叶必须符合“一芽一叶”标准,而且不能用指甲掐断嫩芽,因此采摘效率很低。

  茶叶的采摘周期很短,叶子长得过长便不再符合要求。“一个农户一天最多只能采摘2公斤鲜叶,大约0.5公斤茶干。”为了赶进度,张根莲动员附近的大队队员一起采摘,最多的时候有230余人参与采摘。他说,那段时间的采摘场面,他至今难忘。在那之后,兰溪毛峰便延续了“一芽一叶”这一标准。

  如今,张根莲依然还在茶园里忙碌着。“和茶叶打了70多年的交道,再也放不下了。”多年前,张根莲承包了一些附近散户茶农的茶园,面积达到100多亩。他说,虽然年事已高,不能事事亲力亲为,但每到茶季,他依然会到茶园里转转,看到有嫩芽接连冒出,心中便激动无比。

  从蒲塘自然村再往山林深处行驶1公里,便到了大厦口村花纹自然村。该村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工作,留在村里的基本都是对茶园难以割舍的老茶农,今年76岁的储水金便是其中之一。“从我的太太公开始,便在这片土地上种植茶叶,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在储水金的印象里,茶园是他儿时最常玩耍的地方。

  20岁那年,储水金接过父亲肩上的担子,开始打理茶园。“以前家里穷,卖茶叶可以补贴一点家用。”春茶采摘期,一家人白天在茶园里采摘,晚上炒成干茶,第二天再拿到兰溪去卖。储水金说,当时的茶叶只有几毛钱一斤,卖完茶叶后连一碗面都舍不得吃。不过,茶叶确实让储水金一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靠卖茶叶,家里也建起了新房。

  “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还是离不开茶园。”如今,储水金和小他一岁的妻子张小蕊依然守在茶园里。子女们常劝他们下山养老,但他们却不愿意。储水金说,他还挂念着这片茶园,心中放不下。

  张根莲和储水金只是一个缩影,像他们这样的老茶农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