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30日 

第09版:故事

生活因茶而美

  在茶山半山腰处,路边的一家“九道湾茶叶合作社”格外显眼。负责人陈良增正在擦拭炒茶机器,记者从他口中了解到,这样的小型茶叶合作社在柏社乡还有很多,是当地茶农抱团发展的重要方式。

  陈良增的祖祖辈辈也都是茶农。“年轻时,我也以采茶为主,直到儿子出生后才想到筹办合作社。”陈良增告诉记者,采茶收入很低,有时候还要受制于收购商。儿子3岁那年,陈良增和妻子盛见青白手起家,唯一的成本便是祖辈留下的70多亩茶山。

  合作社刚成立的3年里,炒制好的茶叶由于没有销售渠道,连年亏损,陈良增不得不打些零工贴补家用。“亏损只是一时,在接下来的26年时间里,茶叶让我们一家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陈良增说,这个变化可以从他更新了4次的茶叶炒制机器中看出端倪。

  “第一代是最普通的铁锅,人工手炒。”陈良增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传统炒作方式,锅内温度很高,炒茶时常常会烫出水泡。1993年,陈良增买来一个“杀青滚筒机”,代替了原本的铁锅手炒茶叶模式,“那时候感觉进入了机械化时代。”隔一年,陈良增又花大价钱引进了一台用柴火烧的“理条机”,可以将炒制好的茶叶理直。“品相好的茶叶,价格往往比较高。”他说,通过“理条机”处理过的茶叶,在市面上的单价可以提高三成。2007年,陈良增一口气换掉了所有炒茶机器,其中,“理条机”告别了原始的柴烧方式,用上了电。目前,第四代炒茶机器已经实现了全自动。

  “如果不是生活越过越好,茶叶销量越来越大,就不存在一代又一代地更新机器。”陈良增坦言,他家制作的茶叶目前已经销往全国各地,有些还销往日本、美国、缅甸等国家,茶叶让他的生活改变了很多。

  在湖州经营茶叶生意的陈旭红,其父亲陈水金也是一名老茶农,从小耳濡目染之下,她对茶叶有着很深的感情。“我是在茶园里长大的,长大后没有其它念头,只想做茶。”在陈旭红的店里,兰溪毛峰永远是她重点推荐的产品。她说,这其中包含的是一份乡情。

  前些天,陈旭红回到老家柏社,向部分茶农预定了今年的新茶。“去年,我们拿到了兰溪毛峰的地理标志,所有茶叶严格要求‘一芽一叶’标准。”陈旭红坦言,兰溪毛峰在滋味上还是很纯的,但在业内名气并不大,作为经销商,需要为保护地方商标做出努力,第一步就是要保证茶叶的品质。

  陈旭红还是一名茶艺师,自己也开了一家茶空间。“茶叶背后的茶文化耐人寻味,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她说,每次受邀去一些单位讲课时,她都会提到兰溪毛峰,并从中感受茶所带来的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