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过兰溪
从富春江到兰江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8月,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使团,乘船由海道至天津登岸,进入北京。马戛尔尼富有外交事务经验,是学者与外交家,副使斯当东是博士。
同年9月14日,马戛尔尼一行在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乾隆皇帝,参加乾隆皇帝的万寿庆典,献上英国政府的祝寿礼品,但没完成英王赋予的使命。马戛尔尼使团返程路线是沿着京杭大运河南下,到广州然后出海回国。11月14日,马戛尔尼使团离开杭州,在两广总督长麟的陪同下,乘船从钱塘江溯流向南而行。
马戛尔尼使团的副使乔治·斯当东著有《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一书,他在书中描述使团沿途的所见所闻,他说使团的船队经富阳、桐庐、建德,从富春江驶入兰江。
当时正值钱塘江枯水季节,船队自离开杭州后,船只靠纤夫拉行。富春江水流湍急,纤夫举步维艰。斯当东在书中写到:“船过严州府以后,江水越来越浅,船只虽然只吃一呎深的水,还得由船夫下水拖着船才能走。”使团人员在兰溪稍做休整,补充日用品。
据旧地方志记载,兰溪有瀫水驿,并有专门接待往来外国使臣的涉外宾馆。使团离开兰溪,在进入衢江前,需由大船换乘小船。清康熙《兰溪县志》说:“凡使轺行旅,自北而南者,于此易小舟以泝衢婺,而往江、闽。自南而北者,于此易大舟达钱塘,而底两京。”斯当东的书中也记载:“船只约十二呎宽,七十呎长,船头和船尾俱是尖形。船底是平的,吃水很浅。帆是布做的。”
衢江滩多水浅,船体最后拖着都走不动了,不得不雇佣当地农民把水底大量石子搬走,挖出一条道来,船只才得通过。
11月17日,在衢江上,英国使团巧遇北上的琉球国使臣。据记载,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是琉球国遣使朝贡的年份。琉球国王尚穆特差正使紫金官毛国栋、副使正议大夫毛廷柱率领使团向朝廷进贡。他们从福州上岸,11月11日,琉球国使臣从浦城县翻越仙霞岭后,上船顺流前行,在衢江上,他们与英国使团相遇。
斯当东在书中写道:“他们是琉球国使臣,特地赶来与特使见面。两人所穿衣服的样式同中国差不多,宽大的上衣好似一个披肩,系琉球布制成,染成棕色,上面再缀以松鼠皮。他们不戴帽子,头上缠着丝巾,一人是黄色,一人是紫色。全身衣服都是单层布,不用衬里,不铺棉花。二人的相貌相当漂亮,深色皮肤,口才很好,二人都懂得华语。他们说,欧洲船只从未到达琉球。假如西洋人愿意去,在该国一定受欢迎。该国新王登基,要专差专禀中国政府,由中国皇帝降敕承认后才算合法。”
马戛尔尼使团船队自杭州出发,在钱塘江流域中整整航行了7天的时间,才到达常山,然后离船上岸,陆行南下。
(蔡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