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7日 

第05版:古韵兰溪

金龙庙与板桥

  资料图

  “堤外江光裹麦苗,马驰沙路健于潮。回鞭犹见金龙庙,又报前程到板桥。”汪启淑在《兰溪棹歌》中写道。此诗涉及金龙庙、板桥,两者都在今灵洞乡境内。金龙庙在下郭村北侧的金龙山下,板桥在金龙庙东南的板桥村,两者相距约1.5公里。

  金龙庙供奉的是宋代“刚应侯”邢植。《金华征献略》记载,邢植是北宋金华赤松乡人,他母亲梦见金甲神入怀而生下他。邢植力大无比,庆历年间参加武科考试落选,感叹:“大丈夫生不遇时,当庙食百世,卓立而卒。”乡人立庙紫岩祀之。南宋绍兴年间,宋军在淮河地域与金军打仗,当时宋军阵地前出现一位大神,身长三丈,旗帜上有“护国邢九公”标识,宋军大获全胜,此后军中皆祭祀之。开禧年间,宋军北伐,军中疾疫大作,邢植显灵而获痊愈,敕封邢植为“忠佑侯”,庙曰“康济庙”。

  金华“康济庙”在智者寺之东的东紫岩南麓,也就在今罗店镇唐村东侧的紫岩殿自然村。宋代金华名臣宋刚中题邢植遗像曰:“气宇不凡,面犹心赤,没为神明,生为豪杰。护国佑民,恩封三锡,冕旒衮衣,万年血食。”

  兰溪金龙庙是金华“康济庙”的别庙。清《嘉庆兰溪县志》记载:“金龙庙,县东二十里,祀宋刚应侯邢公,即金华康济庙之别庙。”金龙庙南临金兰古道,而板桥是金兰古道必经之桥,两者相距不远。当时汪启淑骑马出行,经过金龙庙,所以很快就到达板桥,因而诗曰:“回鞭犹见金龙庙,又报前程到板桥。”

  板桥在灵洞乡板桥村边上,又叫怀清桥。板桥的始建年代已经无考,但最晚可追溯到北宋,因为文献中有南宋初期该桥被水冲坏的确切记载。如苏简的《板桥记》记载:南宋初期该桥毁坏,僧人可威立志重建,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开始募捐筹建,历时四年,在隆兴二年(1164年)建成该桥。《板桥记》原文:“兰溪县陆走郡,再舍而近,来者捐舟,去者问津,车声足音,憧憧达旦,板桥届其中途。”见证早在宋代,金兰古道就非常热闹,板桥位于这条交通要道的中心点,而且邻近婺江的烟溪码头,有陆路、水路转换便利,因而车来人往,日夜不息。

  作《板桥记》的苏简,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之孙,历任严州、处州知州等职,官至中散大夫,以龙图阁致仕。苏简的父亲苏迟曾任金华太守,政绩斐然。苏迟生前酷爱兰溪灵洞的山水之美,死后葬于栖真寺旁,后来,苏迟的儿子苏简、苏迟的孙子苏林也葬在他的边上,这就是兰溪历史上著名的“小三苏墓”的由来。

  在历史长河中,板桥曾多次毁坏和重建。清《光绪兰溪县志》中,还载有以下几次修建情况: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板桥被洪水冲毁,次年在兰溪知县盛王赞的主持下得以重建。之后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板桥多次毁坏,本地士民又进行多次重修。清嘉庆四年(1799年),板桥又因年久倾圮,当时的兰溪知县张许专门到紫岩乡商议此事,紫岩乡绅士赵作梅等率先响应,捐资倡修,于次年(1800年)建成,当时的浙江巡抚阮元,为此题写了“怀清桥”三字,并勒石桥头,以昭后世,“怀清桥”碑至今尚存。 (张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