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7日 

第05版:古韵兰溪

三国·半圆方枚神兽铜镜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兰溪市博物馆馆藏的一枚三国时期的“半圆方枚神兽铜镜”。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铸造使用铜镜?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正如某些发明创造被归功于黄帝一样,古人也将铜镜的制造和使用说成起始于黄帝。相传黄帝与西王母相会于王屋山,为了能够看见整个世界的华丽宏大,命令官员铸造了12面镜子,正好每个月有一枚镜子。

  这一类圣人制镜的传说固然不足凭信,但也说明了镜的起源久远,可以追溯到古史的传说时代。上世纪70年代,甘肃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承马台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先后出土了两面铜镜,齐家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多年,距今约4000多年,属原始公社的解体时期。由此可见,齐家文化铜镜应属铜镜的初起形式。

  藏于兰溪市博物馆的三国·半圆方枚神兽铜镜,是1973年5月从白沙乡(今梅江镇)太阳岭太平户口村村民在下地农作时挖到的一古墓中发现的。据说此墓有一人多高,发掘时发现有盗洞,墓已被盗过。当时的村支书陈小奶到白沙公社开会,告诉了文化站干部李雨,李雨汇报给文化馆的曾昭前往采集。当时一同出土的还有珍珠,因出土文物碰到空气,珍珠立即氧化成粉状,只带回这枚铜镜。因无墓志铭,该墓主人无从考证,专家从出土铜镜的质地、纹饰判定为三国时期文物。

  此铜镜扁圆钮,钮座周饰一圈细微的月牙纹。内区周向式列坐高浮雕神人,或作独坐状,或作二人对坐晤谈状。间以龙虎鸾凤等禽兽。外区饰十三半圆纹,间以方枚,方枚内有“回、子、师”等字。外区饰连珠、锯齿纹各一周,缘饰凸字形纹。有铭文一圈,笔画多减省难以辨识。

  半圆方枚神兽镜是东汉中期开始出现的新兴铜镜品种,汉末三国时期最为兴盛,一直沿用至两晋南北朝,流行时间很长。由于神人神兽镜的边缘大多装饰方格铭文与半圆形纹样,故坊间又俗称为半圆方枚镜。主题纹饰为四方排列的神人和神兽。一般有伯牙弹琴,钟子期倾听;东王公、西王母及羽人,下部为中天紫薇北极大帝等仙人,也有的为仙人骑龙的图案。主题纹饰外围有方枚铭和云纹半圆,镜缘饰有动物纹和云纹环绕。所以才称之为半圆方枚神兽镜。浙江与湖北鄂州是出土半圆方枚神兽镜较多的地区,

  古代铜镜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发展变化,记述了先民们的艺术想像力和社会文化观念,又显现出其铜镜文化自身的系统性和时代性特征。研究这些纹饰和铭文,为我们今天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艺术和社会意识,提供了实物证据与独特的视角。

  通讯员 郑建明 毕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