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高发期来临
家长们需注意分辨,做好预防工作
记者 徐桢瑾
4至7月份或夏秋季为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发病的高峰期,主要发生于1~7岁的小儿,尤其是5岁以下的孩子。这两种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家长此时更要注意孩子的健康。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非常相像,二者都是传染性疾病,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两者都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且二者病毒间有许多重叠,导致症状与传播非常相似,如果不是专业医疗人员,非常容易误诊误断。
记者从兰溪市疾控中心了解到,从病症上来说,疱疹性咽峡炎来势猛烈,高热、抽搐的临床表现容易让家长乱了阵脚。但实质上来说,疱疹性咽峡炎不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与后遗症。而手足口病不然。手足口病患者有1%的几率感染并发症,尤其是3岁以下的儿童,常见有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有时还会危及生命。家长应当在发现孩子有手脚水泡与发热症状后,及时送去就医,切勿拖延。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咽峡炎发作时主要有以下几个症状:一是口腔、喉咙、舌下等部位起1~2毫米的疱疹溃疡。二是突然高热,可出现惊厥,体温一般在37.7~40℃。三是咽痛,疼痛可使孩子流口水、拒食。四是发病时常有呕吐或头痛,少数患儿有腹痛。孩子如果发生以上症状,就要考虑是疱疹性咽峡炎的可能性,应及时就医,否则有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小疱疹发展成脓疱,加重病情。
那么,又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手足口病?家长可以对照以下症状:一是发高烧,体温多在38℃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二是出现丘疹或疱疹,多发于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三是口腔溃疡疼痛,拒绝进食。不过,家长不必过分担心,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只要早发现、早诊断,尽早识别危重信号,及时就诊,合理治疗,一般都可顺利康复。
由于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通过“粪、口、呼吸道”传染,且都是因肠道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传染病,所以预防方法也相似。
首先,可以接种EV71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用于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颊炎。接种EV71疫苗的适龄儿童为6月龄~5岁。建议尽早接种,低龄儿童尽量在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程序(两次接种,间隔一个月),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接种EV71疫苗,可以预防部分普通手足口病和绝大多数重症手足口病。孩子接种后,得手足口病的几率会下降,即使得了手足口病,也不大会是严重的手足口病。
其次,做好其他预防措施。需要注意的是,成人是手足口病病毒的隐性感染者。通常成人被病毒感染后,由于自身抵抗力较强或曾被感染过,因此不会发病或只出现类似感冒、口腔溃疡等较轻的症状。但成人在和宝宝的密切接触中,却可能把病毒传染给宝宝。因此,成人在接触宝宝前,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洗干净手之后再去抱宝宝。
最后,凡出现发热、感冒、呼吸道症状,或发现手足口疱疹,应尽快去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