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07日 

第09版:健康兰溪

天热“毒蛇当道” 预防更要学会自救

  记者 徐桢瑾 通讯员 郑发前

  导报讯 近日,市民顾先生因上山游玩不慎被毒蛇咬伤,紧急送往医院就诊。好在治疗及时,目前状况良好。

  盛夏时节是蛇类繁殖的旺季,也是蛇类出没的高峰期。外出时,如果不慎被蛇咬伤应该怎么办?

  首先,要正确认识蛇毒。兰溪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告诉记者,蛇分有毒和无毒,蛇毒是毒蛇从毒腺中分泌出来的一种液体,它的成分十分复杂,主要成分是毒性蛋白质。蛇毒大体可分为神经毒素、溶血性毒素及混合类毒素三类。

  其中,溶血性毒素类主要见于蝰蛇、蝮蛇、五步蛇、烙铁头、竹叶青等。这种毒素可以对患者的血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相关的组织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同时还可能引起出血、溶血、休克甚至是心力衰竭等现象。

  神经毒素类主要见于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等。这种毒素对于患者的中枢神经和神经肌肉的节点都具有选择性的毒性作用,在神经肌肉接头处阻碍神经元的传导。主要引起急剧的全身症状,以神经系统为主,如兴奋不安、痛苦呻吟、全身肌肉颤抖、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全身抽搐等。

  混合类毒素主要见于眼镜蛇、眼镜王蛇等,症状兼有以上两种毒素的中毒表现。

  其次,要做好预防工作。市民应尽量避免到草丛复杂、道路不清的地方。必要时,可采取“打草惊蛇”的方法。蛇类对声音很敏感,当人们经过山林草地时,蛇会敏感地“听到”脚步震动,加上它较灵敏的触觉,在遇到惊扰时,会迅速地逃走。利用蛇的这个特性,市民在经过草丛复杂、树枝灌丛较多的地方,不妨先用棍棒敲击草丛、地面。

  同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在野外劳作时,尽量戴上宽沿草帽或斗笠,穿长衣长裤、高帮登山鞋或长筒雨鞋,可以有效防止毒蛇咬伤头、面部以及下肢。在野外,如与蛇正面接触,切忌大幅度动作、脚踢、石头砸等方式驱赶,应尽量避开。如必须经过,则可利用较长棍棒挑开,用撑开的雨伞或背包抵挡。

  此外,上山下地劳作或野外游玩时,要随身备好防范蛇咬伤的药品,如季德胜蛇药片、弹力绷带、1:5000稀释高锰酸钾溶液等。

  被蛇咬伤怎么办?要保持镇定,不要到处乱跑,否则只会加快血液循环,尽可能记住蛇的特征,如果能拍照更好,便于医生对症下药。如果在靠近城区的地方被咬,要尽快到附近有医治蛇伤条件的医院就治,先不要自行随意处理伤口;如果是在野外,要用清水冲洗,用绳索、植物藤、布条,有条件的话用弹力绷带轻轻绑住伤口上端(近心端),每隔15~20分钟,放松绷带1~2分钟,防止肢体缺血坏死,然后送往有条件的医院救治。

  一定要注意,不要用嘴吸毒液,这可能会使施救者中毒;不要用手挤伤口,万一挤破血管会加速毒液扩散;不要把绷带绑得过紧,这会导致被咬伤的组织坏死和破坏伤口处的血管使得毒液加速扩散;不要自行打开创伤口,开创不当可能导致伤者失血过多和伤口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