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9日 

第05版:专版

童诗该怎么去翻译?

论坛上专家们这么说——

  导报讯 10月17日下午,在首届童诗中国(兰溪)论坛上,与会嘉宾以“中外童诗互译及出版”为主题,围绕童诗翻译与审美、童诗翻译现状与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

  儿童诗歌无疑是人类成长最早、最喜闻乐见、最自觉汲取的文学形式,是一个国家国学启蒙教育的发端。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韦苇以自身为例,表达了对于如何做好中外互译工作的观点。“其实,我从事儿童文学研究这份工作很晚,当时也是费心做了很多功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知识的获取远没有现在方便,我就每天去图书馆,翻阅大量资料,把自己觉得有用的部分手抄一份,带回家细细研究。”韦苇说,建构一个知识体系,离不开前人的积累。但这些知识分散在各个地方,这就需要学习者有整理、搜集资料的耐心与能力。

  “语言是一种发展的东西。”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翻译家马爱农认为,好的译者必须考虑到读者的体验感,她在翻译时,常常会想象书中人物的语气和神态。在她的翻译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字典上查不到的单词。“我会将音译和意译相结合,让读者读起来和原文的发音差不多,意义又符合。在翻译时,要尽力保留原书的韵味,这就要求文学翻译工作者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节奏。”

  江苏省诗学研究会副会长巩孺萍在分享翻译心得时坦言,中译外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童诗的翻译比其它文学体裁的作品,更需要译者丰富的知识结构、精湛的文字功底和深厚的诗意驾驭能力的支持。做儿童文学的创作或研究,靠一种修养是不行的,一定要积累各种文学修养,并将它们融合起来,才能产生你所能期盼达到的境界。同时,译者还要了解和熟谙原作者所在国的文化背景、作品的时代背景等。巩孺萍说,只有在尊重各国文化差异的前提下,才能让中国文学作品更好地走出去。

  “文学交流是文明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在文学和文化交流的过程当中,诗歌的翻译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为本次论坛主持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吴杰伟认为,与会嘉宾在分享文学创作、文学翻译心得体会的过程中,很好地促进了国内儿童文学翻译领域的发展,增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推进了世界文化和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

  记者 蒋宇欣

  ■ 本版图片 记者 王 萍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