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 

第01版:头版

以“技”育绿 “金线”开花

兰溪:“链”接青年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记者 蒋宇欣

导报讯 昨天下午,记者走进位于兰溪市梅江镇的金线莲数智生产基地培养室,只见数层高的培育架上,容器排列得井然有序,金线莲苗在其中舒展着翠绿的叶片。嘉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质量总监唐玉清正俯身于架前,目光如视珍宝般,细致地逐一检查叶片是否有斑点、根系是否饱满——这是她每日雷打不动的“巡苗”功课。

作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金线莲的药用价值早已被医药、保健行业肯定,但它有一个“先天缺陷”:胚乳发育不完全,自然条件下种子发芽率极低,加上野生资源过度采挖,曾一度面临枯竭。

“靠采挖野生的根本行不通,靠传统种植也满足不了市场,只能靠技术破局。”唐玉清拿起一瓶组培苗,容器里的幼苗根系雪白,紧紧盘绕在营养基质上,“基地的核心突破在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通过查阅文献、反复实验,团队自主配比出对金线莲生长有益的元素组合,筛选出最优营养方案,再以茎段为关键材料进行组培扩繁,短时间内就能实现工厂化生产,还能保证种苗无激素、无抗生素。”

如果说组培技术让金线莲“活”了下来,数智化则让它“长得好、长得稳”。不同于传统种植的“看天吃饭”,这里全程采用GAP管理方法:培养室的温度、湿度实现恒温精准控制,工作人员在手机上就能远程操作,既保证了品质稳定,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凭借卓越的品质,基地订单持续增长,预计明年种苗年产量将突破300万株,为金线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这支“救回”金线莲的队伍里,年轻的面孔格外亮眼。嘉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副总吴梅指着墙上的团队照片,指尖划过几个年轻身影:“乡村振兴缺的不是地,是能让地‘生金’的人。基地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组建了一支朝气蓬勃的青年团队。团队成员既有国内高校的研究生,也有海外留学归来的专业人才。”

95后盛宏利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土生土长的梅江小伙,以前每次回老家,看到后山连片的闲置林地长满杂草,总觉得“可惜了这块好地”。“金线莲适合林下种植,既能盘活闲置山林,又能让乡亲们在家门口赚钱,这不就是最好的路子?”现在的盛宏利,在基地负责金线莲规模化生产及日常管理。“我就想让更多人知道,梅江不仅有好山好水,还有能致富的金线莲。”他说。

今年,兰溪打造了12个高标准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嘉怡基地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不仅要引人才,更要留人才、育人才。”吴梅说,公司为青年人才搭建了“成长快车道”,新引进的年轻人都被安排在生产、技术、运营的关键岗位上,并配备了技术导师,构建起覆盖青年职业发展全周期的支持体系。

此外,每个站点均按照现代化标准配置了智能办公区、专业实践场地和多媒体培训室,部分站点还提供舒适的住宿条件。更值得一提的是,各站点周边正在完善“30分钟生活圈”建设,确保青年在步行半小时内即可满足办公、居住、购物、医疗等全方位需求。

从实验室里几厘米高的小小组培苗,到田埂上能撑起乡亲“钱袋子”的“致富草”,这株曾濒临灭绝的“药王”,正借着“技术筑基、数智提效、人才赋能”的东风,在乡村振兴的土地上扎下深根。或许用不了多久,会有更多像盛宏利这样的“新农人”回到乡村,实现个人价值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