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1日 

第08版:健康兰溪

三种食药材入膳方防暑防燥防感冒

  秋季以燥气当令,故应注意养阴生津润燥。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彭康教授推荐三种立秋时令食药材入膳——

  沙参:

  沙参分北沙参和南沙参。

  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入肺、胃经。具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用于阴虚肺燥有热之干咳少痰、咳血或咽干音哑等病症;补胃阴,生津止渴,兼能清胃热,用于胃阴虚有热之口干多饮、饥不欲食、大便干结等。

  北沙参炖老鸭:北沙参15克、枸杞子30克、老鸭200克、生姜3片,黄酒6克,精盐适量。老鸭切块,洗净血水,药材清洗干净,加入姜片、黄酒,炖2.5小时左右,调味即可食用。此汤适宜秋季燥热伤肺,咳嗽少痰、口舌干燥者。

  南沙参润肺清肺之力较北沙参弱,但有祛痰作用,可促进排痰,对于肺燥痰粘、咯痰不利者适宜;还能补肺脾之气,又能养胃阴,气阴双补,可用于胃阴脾气俱虚之症,对热病后期,气阴两虚而余热未清不受温补者,尤为适宜。

  沙参麦冬茶:南沙参、麦冬各15克,桑叶10克。煎水或沸水浸泡,代茶饮,适用于初秋感有燥热,咳嗽咽干、痰粘不易咯出者。

  枇杷叶:

  味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具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燥热咳嗽、胃热呕逆、烦热口渴等病症。

  枇杷叶粥:取枇杷叶15克(鲜品加倍),粳米100克,清水适量。先煎枇杷叶,去渣取汁,入米煮粥。本品清肺和胃,降气化痰,枇杷叶润肺养胃化痰,粳米补中益气。

  枇杷桑叶茶:选取枇杷叶(去绒毛)、桑叶各10克,用纱布包好,煎水代茶饮。具有疏风清热化痰的作用,可用于风热感冒咳嗽、咽痛。

  生地黄:

  味甘、苦,性寒。入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生津润燥、滋阴养血的功效,治阴虚发热、吐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虚便秘。本品质润多液能养阴,味甘性寒能生津,有较好的养阴润燥生津作用,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伤津者;本品甘寒质润,既能清热养阴,又能生津止渴,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的口干口渴。

  生地粥:生地黄25克,粳米75克,白糖少许。生地黄(鲜品)洗净细切后,用适量清水煮沸约30分钟后,取药汁,再复煎煮一次,两次药液合并后浓缩至100毫升,备用。将米洗净煮成白粥,趁热加入生地汁,搅匀食用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有滋阴益胃、生津润燥的作用。 据《广州日报》